新生儿肺透膜病网站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跨越157年的数据人类回不去的37
TUhjnbcbe - 2023/2/19 20:34:00
                            

文/陈根

体温低于37℃,颠覆认知

新冠病*爆发以来,测体温已经成了一些人每日的例行公事,额温枪一扫,就能显示我们的体温现况。如果我们注意观察就会发现,量出的体温多在36℃出头,并未到达37℃。而在我们的既定常识里,人体的标准体温是在37℃左右,这与我们印象中的体温发生了一定的偏差,人体基础体温的降低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人体体温指的是人体内部的温度,例如腹腔、胸腔、直肠、口腔、大脑等的温度,而非体表皮肤的温度,体温一直是临床上用来判断健康状况的关键生命体征。人体无时无刻不在代谢产热,运动产热,并向环境中散热,二者协调维持体温的恒定。包括人在内的恒温动物都有通过大脑体温中枢调节温度的能力,这个体温中枢位于人脑部的下丘脑区域。

因此,我们人体的正常体温是多少,并不由细胞代谢、肌肉运动等决定,而是事先被自然“设计”好的。

一个多世纪以来,37℃一直被当做人类健康的体温标准。我们经常使用的家庭体温计上,37℃处可以看见一个明显的标记,意在提醒我们正常的体温区间。

其实在一百多年前,人们还不清楚人体的平均体温具体是多少,或者说一直不知道正常的标准体温到底是多少。直到年,德国一位叫卡尔翁德里希的内科医生从莱比锡的名患者身上获取了数百万腋窝温度,从而确立了人体正常体温37C或98.6F的标准。

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通过不断地研究,我们才对体温有了更多深入的了解,才逐渐知道,人的体温并非恒定,而是在一天之中有所波动,研究显示,一天中清晨2~5时体温最低,下午5~7时体温最高,其变动范围约在0.5℃-1℃之间,长期从事夜间工作者,则出现夜间体温升高,日间体温下降的情况。除此之外,体温还受性别影响,女性平均体温较男性平均体温高0.3℃,女性在月经前期和妊娠早期体温轻度升高,而排卵期较低。年龄也是影响体温的因素之一,新生儿体温易受外界温度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体温可略高于成人。

研究数据揭秘真相

但“人体正常体温是37℃”这个曾被视为科学定义的认知近年来却不断遭到质疑。

年,一项英国的研究采取了3.5万名研究对象25万次体温记录,发现平均体温在36.6℃左右。

而就在近两个月前的1月7日,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教授朱莉.帕森内特(JulieParsonnet)和她的团队在科学期刊《ELIFE》发布了一项研究成果,他们发现:自19世纪以来,成年人的平均体温在持续下降,不到年间下降了0.4℃,从37℃降到36.6℃。

也有不少人认为,是由于测量设备的日益精准,测量方法的越发科学而导致了平均体温的偏差。那么,和19世纪相比,人类“标准的基础体温”是否真的有所变化?

在这项研究中,朱莉.帕森内特团队分析了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体温度数据集,包括:

美国南北战争退伍*人的医疗记录(年-年);

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检查调查(年-年);

斯坦福大学转化研究综合数据库环境研究组(7年-年)。

这些数据集中了近68万次体温测量值,而这些人群跨越年的测量时间和个出生年份。

研究的对照分析表明,19世纪男性的平均体温比现代高0.59C,每10年大约降低0.03C;自年以来,女性的体温也下降了0.32C,每10年约0.C。朱莉.帕森内特教授还表示,这不太可能是测量数据的系统误差,而是实实在在的生理差异。

年来,三个数据集中人体体温随着时间变化而下降,无论白人(左)还是黑人(右),男性(蓝线)还是女性(红线)

那么,体温下降是由什么原因导致的呢?目前的研究还无法给出肯定的答案。但研究人员对可能造成的因素作出了推测与分析。

朱莉.帕森内特教授认为,这可能和体内炎症反应有关。炎症反应能产生各种蛋白质和细胞因子,提高人体新陈代谢速度,使体温上升。

例如,在19世纪中叶,2-3%的人口可能患有活动性肺结核。这一数据与朱莉.帕森内特团队调查年-年美国南北战争退伍*人患活动性肺结核的数据吻合,调查显示,在名受试者中有例患活动性肺结核(3.1%),研究报告也证实了结核病或肺炎比正常人有更高的体温(分别为0.19℃和0.03℃)。

8年,来自巴基斯坦的健康志愿者们也进行了一项小型研究,巴基斯坦是一个慢性感染持续高风险的地区,而该国的温度却更接近一百多年前翁德里希医生报告的数值(平均值、中位数和模式分别为36.89C、36.94C和37C),这也补充证明了炎症对体温增高具有作用这一结论。

在翁德里希医生的时代,人类的预期寿命只有约40岁,未经治疗的慢性感染(如结核,梅*和牙周炎)困扰着大部分人口。而过去年来,由于医疗水平进步,卫生条件改善,食物可获得性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创伤引起的慢性感染减少,牙齿卫生状态大幅提升,结核病和疟疾感染减少,以及抗生素时代到来,都有助于减轻慢性炎症反应。一项对年-年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检查调查参与者的研究表明,在年-年间,异常C反应蛋白水平下降了5%,而c反应蛋白是机体在受到感染或组织损伤时血浆中一些急剧上升的蛋白质(急性蛋白)。

此外,还可能与我们生活环境的变化有关。包括室内温度、体内微生物的变化以及我们的食物等,由于我们在有意、无意之间总会摄入不同程度的转基因食品,这些被改造的基因进入我们体内在一定程度上与人体的免疫细胞产生冲突,只是我们大部分人在大部分情况下没有察觉身体的这种免疫冲突。但也有一些人免疫冲突比较明显,最常见的就表现为过敏反应。总的来说,由于环境的改变、生活舒适度的提高、转基因食品的摄入、运动的缺乏、药物的导入等方面因素,成为了今天人体体温变化的主要原因。

比如,环境温度和基础体温差异过大,人体就要消耗更多能量,以维持正常体温,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人体的代谢活力。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人体的静息代谢率,是指人体在休息时维持身体所有机能所消耗的总热量,也是典型的现代人类能量消耗的最大组成部分,约占久坐个体每日能量消耗的65%。而在环境温度波动的情况下保持恒定的体温会消耗高达每日能量摄入50-70%的能量。当环境温度低于或高于人类能够以最低的能量消耗维持正常温度的环境温度时,人体的静息代谢率就会升高。

再比如,19世纪,房屋供暖不稳定,也没有制冷空调。到了20世纪20年代,供暖系统覆盖了大部分人口,今天,舒适的室内温度已经司空见惯。这也就意味着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人类居住舒适度的提高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身体的代谢活力。这些改变使人类更多的以最低能量消耗维持正常体温,身体温度的变化减少,从而导致了体温的降低。

体温下降并不乐观

人类在过去年中发生了生理变化,平均体温比工业化前低1.6%。这种生理上的变化又是否会给人类造成影响?

我们都十分清楚,体温是和基础代谢率挂钩的,体温每上升1℃,基础代谢会提高13%,人体免疫能力将提高-%,也就是5-6倍。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医学博士阿图罗卡萨德法尔的研究也证实,在27℃到40℃之间,温度每升高1℃,就有6%的真菌失去了感染宿主的能力。这也是为什么有上万种真菌可以感染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等变温动物,而能够威胁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的却只有区区数百种。我们所知道的百*之王的蝙蝠,它能够携带上百种对于我们人类而言可能会致命的病*却能安然无恙,其中最核心的原因就在于其40℃体温所造就的强大的免疫体系。

当我们的体温下降到37度以下时,同样就意味着我们人体的免疫系统对抗细菌、病*的能力在下降。就正常而言,我们每天都会面对大量的细菌、病*,就算外部有真菌、细菌或病*不小心入侵人体,在体温高的情况下,血流速度快,白细胞就能更加迅速地发现体内异常,把病原体扼杀在摇篮里。反之,基础代谢率低,体温下降,血液流速放缓,白细胞的工作效率也随之变低,白细胞工作效率的降低意味着患病概率的增加。

据研究估计,我们的身体中有万亿多个病*,这些病*群体统称为“人体病*组”。不过这些病*并不是大家经常听到的危险病*,其中很多病*能够感染生活在人类体内的细菌,它们被称为噬菌体,噬菌体会杀死细菌。它们会接管细菌中的分子机器并迫使它们产生更多的噬菌体,而不是产生更多的细菌。

大多数病*耐冷不耐热,在0℃以下温度也能良好生存。相反,大多数病*于55℃-60℃下,几分钟至十几分钟即被灭活。病*并不具备一个完整的细胞,只是由遗传物质和一些蛋白质组成。自新型冠状病*爆发以来,专家所言通过酒精消*就是因为酒精可以溶解病*表面的蛋白膜,这样里面的基因链就失活了,没办法感染人类。紫外线消灭病*则是利用紫外线的能量穿透病*的蛋白膜,直接作用于病*的遗传物质。

体温变化是多年的漫长变化,即便体温持续走低,也都是一种自适应机制,一种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生理机制。我们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这就是典型的现代人阳气不足的表现,在西医中被称为体温下降。人类在这上百年中借助于科技的飞速发展,过上了舒适的生活,但我们也在不知不觉中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即我们的体温呈现了下降的趋势。这微小的0.5-1℃的下降变化,让我们人类的免疫系统的减弱足以削弱了我们人类对抗细菌、病*的能力。

最后用《皇帝内经》来总结今天的文章。在《*帝内经》素问上第一章上古天真论中,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岐伯回答说:上古时代的人,那些懂得养生之道的人,能够在天地阴阳自然变化的道理中获取方法并加以适应,调和养生的办法,使生活饮食起居达到正确的标准。饮食有所节制,作息有所规律,既不妄事操劳,又避免过度放纵,所以就能够形神俱旺,协调统一,活到天赋的自然年龄,超过百岁才离开人世。

通过这个分析让我们看到,人类的免疫能力并没有随着生活舒适度的提高而提高,反而是随着生活舒适度的提高及药物的滥用而呈现下降趋势。因此,在疫情之后,我们或许要好好思考是否要放下手机,多一些户外运动。比如多晒晒太阳、多泡脚、多运动、适度的饥饿、调整食物结构(从中医的角度来说,食物也分为阴性和阳性,多摄入阳性食物能有助于帮助增加阳气提升体温)、多做有氧运动等,以此来修复、提升我们的阳气,希望能重新找回我们人类正在消失的这0.5-1℃的体温。

1
查看完整版本: 跨越157年的数据人类回不去的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