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出品方/作者:西南证券,杜向阳)
1、新一代研发型疫苗公司
1.1坚持自主研发创新型疫苗十余年
公司于年初在天津成立,专注创新疫苗研发,核心技术人员由留美及国内长期从事药物研发和管理的专业人士组成,具有丰富的国际制药/生物技术企业管理、研发经验,熟知全球药品管理技术法规和专利策略。
创始人控股掌控创新基因,员工持股激发活力。公司创始人四人作为一致行动人合计可控制公司27.96%的股份,其中XUEFENGYU(宇学峰)和朱涛各自直接持有公司7.22%的股份,DONGXUQIU(邱东旭)直接持有公司6.92%的股份、HELENHUIHUAMAO(毛慧华)直接持有公司6.60%的股份,天津千益为公司员工持股平台,持股比例1.4%。年8月公司在科创板上市以来,各实力产业投资基金陆续入驻,增强公司资本实力。目前公司拥有3家全资子公司万博生物、康希诺生物(加拿大)、康希诺生物(新加坡)以及参股子公司上药康希诺。
创新基因打造国内新一代平台型疫苗企业。公司核心创始人拥有丰富的海外疫苗研发、生产、销售经历。公司领导者的先进企业家精神和研发出身,决定企业的创新基因,其布局的疫苗产品线条多为国内空白产品和全球创新疫苗,注重质量控制,公司雇员名质量人员,人员设置相比传统疫苗公司更加注重生产。
以疫苗产品研发进展来看,目前公司已有2个疫苗产品获批上市:Ad5-EBOV(重组埃博拉病*病疫苗)于年取得临床试验申请批准,耗时3年于年11月上市;Ad5-nCoV(腺病*载体重组新型冠状病*疫苗)耗时1年,目前已经于墨西哥、巴基斯坦、中国、匈牙利、智利等国获得紧急使用授权(其中国内为附条件上市)。年内有望获批上市的产品有MCV2、MCV4(二价、四价结合流脑疫苗),预计耗时8年。在研管线方面公司还布局组分百白破疫苗、肺炎球菌疫苗等创新品种。
从人员构成对比分析公司与国内传统三大疫苗公司(智飞生物、康泰生物、沃森生物)不难发现,目前来看,智飞生物具有典型销售优势,智飞销售人员占比最高,共有位销售人员,而康希诺人员占比最高为研发人员(31%),是典型的研发型企业。年、年、年公司研发费用为1.1亿元、1.5亿元、4.3亿元。
1.2打造技术平台,合作转化科研力量
与*科院生工所保持紧密合作,发挥创新企业和基础科研所协同作用,合作研发的腺病*路线埃博拉病*疫苗年成功获批上市。三年研发时间快速将实验室技术转化为1类上市疫苗产品,与*科院的合作体现公司较强的研发实力。埃博拉病*会引起的人类或其他灵长类动物的病*性出血热,感染埃博拉病*后的死亡率约为50%~90%,病发10天内死亡,疫情主要集中在非洲国家,年的埃博拉病*爆发在历史上最为严重,共有人死亡。世卫组织、国家采购与前往非洲国家的旅客是埃博拉疫苗巨大潜在需求的来源,是该疫苗的潜在市场规模驱动力。
*科院生工所基础科研底蕴深厚,是蛋白质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蛋白质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哺乳动物细胞高效表达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组成部分,现有7个硕士和博士授权学科。在岗博士生导师22名,硕士生导师37名,累计培养研究生近名;研究所科研条件优越,拥有先进仪器设备余台(套),价值近1.6亿元。设有9个研究室和1个生物工程产品中试生产基地。
公司专注创新疫苗四大技术平台,与基础科研所交相辉映,进一步释放研发力量。公司不断加强4个技术平台,加强联苗、腺病*载体疫苗和产品安全性优势。
(1)多糖蛋白结合技术。生产多种载体蛋白和多糖,研发出安全性更好、免疫原性更强的多价结合和联合疫苗;
(2)蛋白结构设计和重组技术。公司利用该技术平台研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肺炎新型抗原及百日咳新型重组生产菌株;
(3)腺病*载体疫苗技术。公司引进了符合GMP标准的专有细胞系,凭借该技术平台开发了埃博拉病*病、结核病、带状疱疹等疫苗,公司凭借该技术平台,将埃博拉病*病疫苗在三年内由一个实验室技术开发为获批准的产品;
(4)制剂技术。公司在研疫苗均采用无动物源成分的培养基配方,全生产过程中不添加苯酚等防腐剂,提高产品的安全性。同时先进的制剂技术使埃博拉病*病疫苗可在2-8摄氏度的环境下长期保持稳定。
凭借以上平台和难以突破的疫苗专有技术和生产工艺,公司逐步开展针对预防脑膜炎、埃博拉病*病、百白破、肺炎、结核病、新型冠状病*肺炎(COVID-19)、带状疱疹等13个适应症的16种疫苗产品的研发。
按照投入金额来看,公司主要研发投入项目为重组新型冠状病*疫苗(腺病*载体)、MCV4-四价脑膜炎球菌结合疫苗、MCV2-二价脑膜炎球菌结合疫苗、DTcP-百白破联苗组合及PCV13i-十三价肺炎结合疫苗项目(PCV13i项目)。
按研发进度来看,MCV2、MCV4新药注册申请已获受理,新冠疫苗Ad5-nCoV已在多国获紧急使用授权;PCV13i项目已经进入Ⅲ期临床实验;在研婴幼儿用DTcP、DTcP加强疫苗项目、PBPV-肺炎蛋白疫苗均已完成Ⅰ期临床实验。
2、即将上市:脑膜炎结合疫苗填补国内市场空白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meningococcalmeningitis)简称为流脑,主要由脑膜炎奈瑟球菌导致。儿童脑膜炎的发病率最高是在从出生到2岁之间,发病风险最高的时候分别是刚出生后和3-8月龄之间。由于脑膜炎球菌疫苗长期被纳入国家免疫规划中,我国新生儿脑膜炎球菌疫苗的整体接种率在99.7%左右。与疫苗高接种率相对应的是疾病的低发病率和死亡率,年以来我国每年流脑新发病例数不超过,并仍处下降趋势,年发病数为57例。
在研MCV2、4有望年内上市,填补3~6月龄组保护力空白。公司的脑膜炎结合疫苗MCV2和MCV4已于年2月、11月获受理,预计年上半年可获批上市销售,对比现有脑膜炎免疫规划接种程序,可对脑膜炎高发年龄段3~6月龄组婴幼儿提供有效保护,上市后有望凭借产品质量优势成功实现商业化。公司在研MCV2可根据接种者年龄进行2~3次接种程序;在研MCV4可根据接种者年龄,可以分别进行1次加强和2~3次基础免疫。
2.1流脑疫苗:结合替代多糖,多价升级
国内目前主要的脑膜炎球菌疫苗为多糖型(MPSV)和多糖蛋白结合型,包括MPSVA、MPSV2、MPSV4、MCV2以及与Hib的联苗AC-Hib。结合疫苗脑膜炎球菌疫苗的种类可以按结构与价型来分类,
(1)结构不同的疫苗免疫机制不同,产生不同的免疫效力;
(2)价型则表示疫苗覆盖的血清型数量,价型数越高,血清型越多。
结合疫苗(MCV)是多糖疫苗(MPSV)的升级替代产品。脑膜炎球菌疾病的发病率在12个月年龄以下的婴幼儿中最高,而多糖疫苗(MPSV)不能令2岁以下的儿童产生免疫记忆,免疫持续时间短。相比之下多糖结合疫苗会被婴幼儿免疫系统作为蛋白质识别,能够引起婴幼儿良好的免疫反应,接种后可形成免疫记忆,可产生再次免疫应答。
结合疫苗形成免疫记忆的机制受其多糖蛋白结构决定。机体形成免疫记忆的关键在于B细胞分化形成记忆B细胞,这一分化的关键在于T细胞辅助。其激活过程需要MHC-Ⅱ类复合物的介导,MHC-Ⅱ类复合物则是多糖蛋白抗原在B细胞内内化、处理形成抗原肽与胞内MHCII类抗原结合呈现的产物。单纯的多糖抗原无法形成MHC-Ⅱ类复合物,因而免疫效力较弱。
结合型、多价流脑疫苗价格持续提升。年我国MPSV4和MCV2整体批签发量为万只、万只,MPSV4和MCV2近年来价格逐渐提升,年加权平均分别为93元、元/只,分别同比提升13%、6%。截止年4月,MPSV4和MCV2的中标价分别提升至、元,同比年分别+18%、27%(年数据仅包含安徽省、广东省数据,仅供参考)。
2.2公司MCV4、MCV2产品相对优势明显
公司流脑结合疫苗MCV4和MCV2已于年11月、2月获药品上市受理,主要受到新冠疫情影响尚未获批,预计年内可成功获批上市销售,有望凭借多价、结合疫苗优势实现较好销售:MCV4国内独家产品填补空年龄段,MCV2相比现有产品安全性更优。
我们梳理了进入三期临床试验的国内在研流脑结合疫苗管线,公司在研产品临床设计最为丰富、入组人数最高,试验结果亦显示了优秀品质,所有对照试验有效性结果都显示非劣性,并且MCV2在3月龄组的安全性显著优于已上市同类产品。
(1)MCV4
国内首家MCV4,安全性和免疫原性优于现有竞争产品MCV2和MPSV4。MCV4的Ⅲ期临床试验于年12月完成并已取得相关临床试验总结报告。结果显示,公司MCV4在所有年龄组中具备较好的安全性及耐受性。在Ⅲ期试验中MCV4以3剂次免疫程序(0,1,2)用于3月龄,以2剂次免疫程序(0,1或0,3)用于6-23月龄,以1剂次免疫程序用于2-6周岁健康儿童后,均表现出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
安全性方面,3月龄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沃森生物MCV2,绝大部分的不良反应属1级(轻度)及2级(中度)。免疫原性方面,公司MCV4的Y和W血清型阳转率在2-6岁组显著大幅优于MPSV4,A、C血清型在所有组中都非劣于MCV2和MPSV4。
(2)MCV2
安全性:3月龄组公司在研MCV2产品的安全性显著优于沃森生物;在6至11个月龄组中,安全性与罗益生物MCV2疫苗相当;在12至23月龄组中,安全性与罗益生物MCV2疫苗相当。
免疫原性:非劣于所有上市产品。临床III期试验的血清阳转率结果显示,在3月龄、6~11月龄、12~23月龄组中,公司MCV2的血清型A及C血清阳转率都非劣于罗益生物MCV2疫苗。
安全和免疫原性优势与生产工艺有关,公司MCV4、MCV2产品在生产工艺上有四个优势:
1)载体蛋白采用CRM,采用基因突变的方式进行分子脱*,相比国内通用的TT载体蛋白可以避免*性逆转同时保持蛋白质的空间结构稳定性;
2)采用的发酵培养基不含动物源成分,避免动物源性培养基存在的病*和动物异种蛋白带来的污染和不稳定性;
3)优化了多糖发酵工艺参数,多糖产量显著提高;
4)在多糖分离纯化工艺中避免使用传统工艺中所需的苯酚、氯仿、蛋白酶等对人体明显有害的试剂,提高了目标产物的纯度,节省人员操作步骤,降低由于工艺或操作本身所引入的风险。
2.3MCV系列产品盈利预测
综上所述,公司MCV4和MCV2产品具备在安全性和有效性优势,若年顺利报产实现销售,有望为公司贡献丰厚业绩,基于以下假设,预计公司脑膜炎结合疫苗系列产品未来(约为年)销售峰值收入可达66亿元,假设净利率30%,净利润峰值约为20亿元:
1)随着我国经济稳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升,晚婚晚育趋势不发生较大改变,假设新生儿人口每年降低0.7%;
2)渗透率稳步上升,预计年左右结合流脑疫苗渗透率提升至64.4%;公司产品有望成功实现商业化销售,预计于年左右MCV2和MCV4分别达到稳态销量万、万剂;
3)价格方面,参考Menvea单价:$76-$,Menatrac:$93-$(约为~元),假设MCV4单价元/剂,参考年MCV2中标价~元不等,假设MCV2价格为元/剂。同时假设二类疫苗维持提价趋势,MCV2、MCV4每2年提价20元。
3、Ad5-nCoV:保护效力65.28%,1剂接种依从性高
新冠肺炎病*疫苗的开发有多种技术路线,包括灭活疫苗、减*疫苗、重组蛋白疫苗、病*载体疫苗、DNA疫苗和mRNA疫苗等。公司与*事科学院陈薇团队合作研发的重组腺病*新冠疫苗,于年3月16日开展Ⅰ期试验。陈薇团队此前铜鼓该平台成功研发腺病*埃博拉疫苗,研究基础良好、经验丰富。产品中所用的腺病*中重组新冠病*S蛋白的表达基因,通过在体内翻译S蛋白抗原,可以引起人体的相关免疫反应,并形成对S蛋白的免疫记忆。
3.1独家单针接种法,总体保护效力为65.28%
Ⅲ期结果:单针接种总体保护效力为65.28%,已在墨西哥、巴基斯坦等多国获紧急使用授权和国内附条件上市。Ad5-nCoV于2月8日公布了三期临床试验中期分析结果,从全球试验(阿根廷、智利、墨西哥、巴基斯坦、俄罗斯)数据看,在单针接种疫苗28天后,疫苗对所有症状的总体保护效力为65.28%;在单针接种疫苗14天后,疫苗对所有症状总体保护效力为68.83%。疫苗对重症的保护效力分别为:单针接种疫苗28天后为90.07%;单针接种疫苗14天后为95.47%。未发生任何与疫苗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
Ⅱ期结果:年7月20日,Ad5-nCoV在《柳叶刀》公布Ⅱ期临床数据;该研究纳入名受试者,接受1剂疫苗注射(高剂量组,1E11病*颗粒,n=;低剂量组,5E10病*颗粒,n=,或安慰剂n=),注射后14天和注射后28天进行血样采集,结果显示低剂量组表现出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支持使用这一剂量进行III期临床进一步检验它的保护效果。
(1)Ⅱ期临床免疫原性数据
结果显示疫苗能够诱导受试者产生RBD(新冠病*S蛋白中与人体细胞表面的受体ACE2结合的亚基)结合抗体,其中28天的滴度高于14天;96%(高剂量组)和97%(低剂量组)的受试者RBD结合抗体,ELISA检测的峰值分别为.5和.0;
疫苗能够诱导受试者产生SARS-CoV-2中和抗体:受试者产生的中和抗体能够中和SARS-CoV-2真病*和假病*,中和真病*的中和抗体GMT分别为19.5(高剂量组)和18.3(低剂量组)。受试者体内存在Ad5抗体可能会降低腺病*疫苗的响应,Ⅱ期数据显示对已有Ad5抗体的受试者及年龄较大者,抗体响应相对较弱(但高于安慰剂),但是细胞免疫应答并没有受到影响,可能需加强接种。
(2)Ⅱ期临床安全性数据
接种14天内,高剂量组总共有例(72%)不良反应,其中3级不良反应24例(9%);低剂量组有96例(74%)不良反应,其中3级不良反应1例(1%);
接种28天内,高剂量组总共有例(77%)不良反应,其中3级不良反应24例(9%);低剂量组有98例(76%)不良反应,其中3级不良反应1例(1%);
最常见的3级不良反应是发烧,3级反应是自限性的,无需药物即可在72-96小时内解决。
3.2新冠疫苗进入产能与订单追赶期
随着全球新冠疫苗陆续获批上市,目前已经进入订单与产能的追赶期。随着海外和国内企业陆续公开Ⅲ期临床试验中期数据并陆续紧急获批,新冠疫苗在年正式开始接种,并产生较好的防控效果,新冠疫苗的接种有可能成为居民每年接种的常规疫苗,全球疫苗需求量达到前所未有的激增,尽管不同技术路线获批品种数量已经不少,但疫苗产能建设尚得到充分满足,获批上市的疫苗开启产能和订单追逐。
产能供不应求,获批企业积极寻求合作。
根据世界银行估算,满足全球新冠疫苗群体免疫(70%接种率)大约需要亿剂疫苗(按照2针法计算)。根据CEPI估计(CoalitionforEpidemicPreparednessInnovations),年全球可生产20-40亿剂新冠疫苗。杜克大学全球健康创新中心的模型表明可能需要-24年才能达到足够的产量。目前已经获批的新冠疫苗都在积极的寻找全球合作,扩大产能满足订单需求。
国外企业年产能目标排序为阿斯利康(30亿剂)、辉瑞/BioNtech(25亿剂)、Novavax(10~15亿剂)、Moderna(5~10亿剂)。国内企业年产能目标为国药北生所10亿剂、科兴约为3亿剂,公司5亿剂左右,智飞、康泰约2~3亿剂的产能(公告口径)。
根据现有订单统计,中低收入国家订单缺口较大。根据杜克全球健康创新中心统计,全球已确认的新冠疫苗订单量为88亿剂,其中高收入国家订单量约为46亿剂,中高收入国家约为15亿剂,中低收入国家约为7.21亿剂,低收入国家约为7.7亿剂,全球尤其是中低收入国家需求尚未满足。
3.3Ad5-nCoV依从性高,预计实现较好销售
公司陆续公告在海外国家的疫苗订单,Ad5-nCoV具备接种程序和运输优势。公司的重组腺病*新冠疫苗从年2月以来陆续在墨西哥、巴基斯坦、中国、匈牙利、智利等国陆续获批上市。从运输条件来看,公司重组腺病*新冠疫苗较为稳定,可在2~8℃条件下运输保存,相比mRNA疫苗的运输条件来说更适用于卫生保健条件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使用。从接种程序来看,腺病*疫苗使用单针法,在实际接种过程中依从性高。根据目前新冠疫苗产能供不应求的形势下,推测公司公告的5亿剂产能成功达产后有望得到快速利用。
市场对于疫苗的产能、定价等关键因素较为敏感,我们梳理国内外各企业的信息,总结国外单剂接种价格以10~20美元为主,阿斯利康的定价最为便宜,预计3美元以内,美国*府订购辉瑞/Modernade的疫苗单价为19.5美元/剂。Ad5-nCoV给公司带来的业绩弹性非常大,同时要考虑研发和建设投入的摊销,预测的不确定性较强。目前公司尚无明确公告,我们基于以下假设稳健测算公司新冠疫苗业务峰值净利润约为91亿元。
假设:
(1)销量:供不应求环境下,新冠疫苗销量等于产量,假设公司年实现2亿剂产量,5亿剂产能将于年爬坡完成,峰值份额比例为海外国家4亿剂,国内1亿剂;
(2)单价:随着全球产能逐渐增加,~年单价将从20美元下滑至8美元左右;
(3)费用:前期主要为各国*府采购,销售费用较低,假设~年每年摊销研发费用8亿元。
综上,假设公司新冠疫苗销量2亿剂爬坡至5亿剂,单价20美元下滑至8美元,得到公司新冠疫苗收入有望从30爬坡至40亿美元,按照美元人民币汇率6.5计算,公司5亿剂销售峰值约为亿元,假设稳态净利率35%,峰值净利润约为91亿元。
4、组分百白破疫苗DTcP的全年龄在研布局
公司在组分百白破疫苗系列布局了四个品种,分别针对婴幼儿用、4~6岁加强、青少年及成人用、DTcP-Hib四联苗,前两者已完成临床I期试验,青少年及成人用正处于临床申报阶段,DTcP-Hib四联苗处于临床前研究。组分百白破疫苗免疫原性和安全性优良,预计将会在上市后成功占领市场。
百日咳含量是百白破疫苗的核心,百白破联合疫苗(DTP,百日咳P、白喉D、新生儿破伤风T)类型主要由百日咳疫苗的类别不同有不同的分类,目前全世界使用的白喉和破伤风均为类*素疫苗。
DTcP(组分百白破疫苗)的抗原含量准确度更高,效力增强。组分百白破疫苗的优势在于三类抗原成分精确,原理上能够实现更好的保护力。根据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数据显示,年以来我国百日咳复发现象严重,表明市场对于免疫效力更好的百日咳疫苗有所需求。
4~6岁加强疫苗和10岁以上成人疫苗,年龄谱扩大。国内目前用于4-6岁儿童的加强疫苗仅为白破疫苗,无百日咳成分,公司的DTcP加强疫苗有望成为国内首个儿童用DTcP加强疫苗,该产品与婴幼儿用DTcP成分相同。成年后有必要重新接种百日咳疫苗。百日咳主要抗原(FHA和PT)引发的免疫保护效果在接种后逐渐下降,青少年和成人会发生复现,这表明百日咳疫苗需要在婴幼儿时期之后重复接种。国外一项前瞻性研究对多名0~7岁的儿童连续观察10年,显示婴幼儿接种无细胞百日咳疫苗的保护效果从接种后的%逐渐衰减,而到4、5岁时保护效果下降至50%左右。
4.1婴幼儿用DTcP疫苗(0-2岁)和加强疫苗(4-6岁)
公司在研婴幼儿用DTcP疫苗(0-2岁)和加强疫苗(4-6岁)已于年1月取得临床试验申请批准,目前已完成临床I期试验,预计将分别于年、年完成III期临床研究(其中0~2岁需要做持久性研究)。
百日咳抗原生产对所有百白破疫苗而言至关重要。PT和PRN的正常表达仅可达到3毫克/升至15毫克/升,而DT和TT的表达可达毫克/升至毫克/升。公司已研发出三种专有百日咳菌株,并设计出一套生产工艺提高PT和PRN的产量,能生产纯度较高的抗原。
婴幼儿用DTcP疫苗临床前研究结果显示与共纯化DTaP疫苗相比,主要保护性百日咳抗原FHA、PT免疫原性明显更优,白喉和破伤风的免疫原性相当,在研产品整体上对预防百白破具有更好的免疫原性。公司婴幼儿用DTcP较国内唯一上市DTcP产品潘太欣相比,亦在百日咳抗原上有一定优势。
4.2青少年及成人用Tdcp
公司的青少年及成人用Tdcp已经完成临床前研究试验,正在申报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对动物显示出良好安全性,并无出现不良反应。受试小鼠并无该产品的急性*性反应,并在大鼠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结果中都未观察到全身*性反应,表明大鼠并无全身*性反应。有效成分上,与Boostrix相比,包含另外两种百日咳抗原成分FIMII及FIMIII,该类组分在细菌黏附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与Adacel相比,增加了DT、PT及FHA抗原含量,可产生更强的免疫应答。在产量方面,公司使用专有的高产百日咳菌株进行生产,比现有菌株的产能有显著提高。
青少年及成人用Tdcp竞争格局好,全球仅有两产品上市,公司产品有计划在中国和欧美分别上市。青少年及成人存在百日咳复现情况。主要发达国家已将青少年及成人的百白破加强疫苗纳入常规的疫苗接种计划,但国内并无获批的青少年及成人用百白破加强疫苗。目前全球获批的青少年及成人用百白破疫苗Boostrix(GSK)和Adacel(赛诺菲),欧美国家的此类疫苗亦常出现短缺的问题,该产品未来计划在欧美市场和中国市场分别申请上市。
5、PBPV/PCV13i:创新布局肺炎球菌疫苗领域
公司布局在研肺炎疫苗PCV13i与PBPV,分别已经进入Ⅲ期临床试验、待开始Ib/Ⅱ期临床试验。肺炎链球菌是造成肺炎、菌血症(一种血液感染)、鼻窦炎和急性中耳炎的最常见的病因。所有的年龄群体都可能感染肺炎球菌,感染率最高的群体是2岁以下幼龄儿童和65岁以上老年群体。此外,常年患有慢性病和免疫缺陷病的人群也有较高的风险感染肺炎球菌。肺炎疫苗按照抗原种类可以分为多糖疫苗、结合疫苗、蛋白疫苗,目前蛋白疫苗尚无产品获批上市,多糖疫苗和结合疫苗都是血清型特异型产品,针对特定的血清型启发应答效应。其中结合疫苗可以适用2岁及以下儿童并且可以引起免疫记忆,效果更持久。
5.1PVC13i双蛋白载体,免疫原性更优
公司PCV13i产品独家采用双蛋白载体技术,预计覆盖年龄范围更广。目前国内公司已经上市的13价肺炎结合疫苗已经有2家,还有1家预计于年内获批上市,值得一提的是公司的PCV13i基于专有的多糖蛋白双载体技术,同时使用了CRM和TT两种载体蛋白,这在所有在研PCV13产品中是唯一的。
公司PCV13i临床Ⅲ期预计年左右完成,国内入组人数最多。13价肺炎疫苗是全球疫苗销售之王,国内企业争相布局。辉瑞Prevnar13在年实现销售额58.8亿美元,年海外疫情影响严重疫苗接种,收入持平。我们梳理了国内布局的相关企业临床Ⅲ期试验设计,公司PCV13i申请计分为2个试验,设计入组人数总和人,在国内13价肺炎疫苗临床入组人数最多,入组年龄从6周龄~5岁。参考辉瑞和沃森生物临床进展,预计公司Ⅲ期临床试验将于第一例病人入组后2~2.5年左右完成。
临床前免疫原性测试结果,PCV13i优于Prevnar13。在临床前免疫原性测试中,13种血清型中的四种(血清型1、血清型7F、血清型9V及血清型19F)的抗体的GMT水平显著高于Prevnar13,其他九种血清型的抗体的GMT水平与Prevnar13相当。
5.2PBPV在研肺炎蛋白疫苗有望覆盖全血清型
PBPV是全球创新级在研肺炎疫苗。目前市面上的PPV23产品及PCV13产品均为血清型特异型产品,仅能有效预防部分血清型肺炎,但不能针对全部90多种血清型肺炎提供保护作用,公司的PBPV疫苗为蛋白型疫苗,基于肺炎球菌表面蛋白A(PspA,一种几乎所有肺炎球菌表达的高度保守蛋白)的抗原,有望覆盖全血清型蛋白。
公司在研PBPV产品有以下优势:
1)至少98%的肺炎球菌株覆盖率,克服结合疫苗在技术上的血清型数量限制,同时能够有效的防止对抗生素耐受的肺炎球菌的爆发;
2)蛋白疫苗生产工艺更为简便,易于放大和质量控制。
3)PBPV配方加入肺炎球菌溶血素类*素(Ply-LD),与PspA蛋白协同,加强免疫防护。Ply是肺炎链球菌表面的*力蛋白,在肺炎蛋白疫苗研究中常作协同作用。临床前结果显示,Ply-LD对主要肺炎链球菌菌株的感染具有保护作用,同时Ply-LD与PspA蛋白有一定的协同效应,可进一步加强对不同阶段肺炎球菌感染提供的免疫防护。
有效性:至少98%的肺炎球菌株覆盖率
公司的在研PBPV含有三种PspA蛋白,覆盖2个PspA家族(共3个)5个亚类(共6个),即PspA-RX1(家族1,亚类2)、PspA-(家族2,亚类4)及PspA-(家族2,亚类3)。根据已发表的研究及公司的临床前研究,PspA蛋白可针对同一家族菌株提供有效保护,并可对其他家族或亚类的菌株提供有效的交叉保护。国内流行病学研究数据表明约98%的菌株属于PspA家族1或2,也即公司PBPV产品将会达到极高的菌株覆盖率。
肺炎球菌表面蛋白A(PspA)共有三个家族,可细分为6个亚类。PspA家族1包含亚类1和2,家族2包含亚类3、4和5,家族3包含亚类6。
安全性:敲除PspA上的人心肌同源性序列
基于PspA的肺炎蛋白疫苗虽然在免疫原性上有较强的优势,但是在安全性上有攻克难度,公司或能依靠专利技术敲除PspA上的人心肌同源性序列通过临床试验。
PspA与人心肌肌球蛋白在小部分序列上有低序列同源性,导致抗PspA抗体具有攻击心肌肌球蛋白的现象。赛诺菲-巴斯德曾研发一款PspA(RX-1亚型)疫苗,在其临床I期试验中证明了有效性,却在部分试验者身上观察到抗人体心肌肌球蛋白的抗体短暂升高。赛诺菲因此停止了该疫苗的继续临床试验。这可能因为PspA与人心肌肌球蛋白在小部分序列(16个氨基酸:序列是EAKAKLEEAEKKATEA)上具有低序列同源性,因此导致抗PspA抗体具有攻击心肌肌球蛋白的现象,从而存在引发心脏炎症或自身免疫疾病的风险。
公司已申请去除人同源性片段专利。公司经过和UAB(UniversityofAlabamaatBirmingham)的合作和研发,找到了生产一种去除人同源性的肺炎链球菌表面蛋白的方法并于年成功申请专利(专利名:一种去除人同源性的肺炎链球菌表面蛋白A、纯化方法及用途,发明专利号:ZL201310240.7)。
目前公司在研PBPV已经于年完成临床Ia期试验,预计年进入Ib或II期临床试验。由于试验动物和人体存在差异,且试验动物无法表现出轻微的局部症状,我们认为对于该疫苗,临床试验的安全性结果要求可能与有效性的结果要求同样重要。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