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人死了,指纹还能解锁手机吗?
理论上来说,不能,但实际上来说,也有意外。
每个人的指纹都是独一无二的
科学研究发现,指纹不是由基因决定的,它属于特殊染色体,它是由胚胎在子宫里的第三个月逐渐形成的。即便是同卵双胞胎,指纹也不可能相同,这是因为每个个体都需要独立的胚胎发育,加上环境影响,双胞胎的指纹在胚胎中形成时,就产生了差异。
因此,指纹具有独特性和唯一性,普天之下,没有相同指纹的第二个人。指纹是识别身份的重要标识,堪称个人的永久身份证。
指纹识别是怎么来的?
在我国,秦朝时期就有指纹识别的相关记载,那时的各种签字画押,就是识别每个人的独特性,有手印、掌印和指节距等鉴别方式,虽没有高超技术,但古人早已用肉眼练就了指纹分辨技能。
几千年过后,指纹识别的方式不断先进,当触屏手机出现时,产品经理就联想到,每个人的指纹是唯一的,为何不能把个人的指纹录入手机,以保障个人隐私呢?
最初,采用的是滑动式采集方式,让手机的传感器获得指纹图像,采集范围虽大,但采集者不连贯时容易失败,令人诟病。
后来,按压式出现了,由于一次按压采集面积小,因此需要多次采集不同角度来进行“拼凑”,以此获得较清晰和完整的指纹图像。
产品经理不断精进软件算法,以求在最短时间内保障精确度,在之后,多次采集的指纹还要经过评估,合格的还要经过细化和增强。
处理理想化的指纹,此时就要进行特征提取,比如指纹的沟壑、曲直、连续性、凹凸程度等,做到唯一性。最后存入数据库就行了。
当你需要用指纹解锁时,手机传感器就会和数据库快速匹配,不管你手指是否位移、偏转、或者力道不同,只要捕捉到与特征提取相似的点,就能解锁了。
不断更新的手机指纹识别,让手机只能是活人才能指纹解锁
最原始的指纹识别太单一,容易被人钻空子,后来,研究出了电容式指纹传感器,采用指纹加生物微电流的感应方式进行解锁。
众所周知,人是由无数细胞组成的,不同细胞相互碰撞会形成离子膜,离子彼此之间会产生微弱的电流。在生物学上,此类电流统称为“生物电”。
生物电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只要生物体还有生命体征,哪怕一丁点,生物电就会存在。因此,电容式指纹技术,相当于给每个人的指纹做二次加密了,意思为,只有你这个活人能解锁,你死了就很难解锁。
这是因为,人没有了生命体征,意味着生物电也消失了,此时的皮肤少了血液流动,会创建新的信号,变得嘈杂,比如变形、断裂、萎缩,褶皱等,最后导致死人的指纹和原始指纹是完全不同的东西。
除了电容式指纹技术外,还有穿透性更好的射频式传感器,以及更优越的超声波式传感器,我们一般的手机也用不着,目前来说,电容式指纹传感器是我们用的最多的。
因此,当人死后,如果从电容式指纹技术设计的初衷来看,是无法解开指纹锁的,况且,现在几乎没有最原始的指纹识别手机了,能解开的概率就更小了。
比如年,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一家便利店外,一名名叫LinusPhillip的男子被打死了,之后送去了殡仪馆。过了几天,两名侦探来到殡仪馆查看尸体,试图用他的指纹解锁手机获得相关信息,结果失败了。
但有特殊情况,有的人死了,如果条件满足的话,照样可以指纹解锁
先来看1个例子。
年2月底(当地时间),白俄罗斯一位小伙突发奇想,用父亲的断指成功解开了一部来自中国的智能手机。
事情是这样的,在两个月前,小伙父亲不小心被圆锯锯断了一根大拇指,由于一些原因,医院接,他就把断指冷冻了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小伙在之前从影视剧上看过许多,获取对手指纹解密对方信息的情节,他突然想到,父亲有一部手机曾经就录入过他断指的指纹,他想试验一次。
刚开始,估计冷冻得断指太冷,尝试了多次,均显示失败,后来,小伙把断指放入热茶中,加热到房间温度后重新尝试,呀!手机指纹锁一下就解开了。他得出结论,断指能解开手机。
小伙父亲的智能手机型号为ElephoneS8,我特意查了,这部来自中国的智能机,在当时还是科技满满的,也是采用的指纹加生物微电流的解锁方式,按道理说,是解不开的,可为什么断指能解开呢?
以目前的医学水平,断指及时冻住后,医院,还是能接上的。因为手指断后,血管、神经、肌腱等组件还有一定感应,若及时冷冻,这些组件会放缓坏死的时间,只要送医及时,只要不是粉碎性损坏,靠显微操作缝合再植,接上的成功率还是很高的。
同时,我也看了,白俄罗斯春冬两季温度在-10℃~2℃上下,天气很冷,小伙父亲的断指由于冷冻,减缓了活力流失,即便两个月后,细胞也没有完全坏死,只要还有细胞存在,就可能有微电流,就有解锁的可能。
还有如下图这个案例,人死后24小时之内,只要环境温度适中,手指指纹仍然能解锁。
这时,人死后能解开指纹的特殊条件来了。
现代医学定义的死亡,可分为心脏引起的心性死亡、肺部引起的呼吸衰竭死亡、以及大脑引起的脑死亡三大类,不管是哪种,只要是死亡,就代表生命体征结束了。
不过,生命体征在人体死亡后,在一定时间内,一些器官、细胞和组织仍保持着相应活力,在刺激之下,仍然有反应。比如骨骼会收缩,肠道会蠕动等,这就是所谓的“超生反应”。
刚死去的人,全身肌肉松弛,柔软,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停止,身体热量散发,身体温度会逐渐低于环境温度。一般在1~2小时内,血液在重力作用下会压迫聚集,从而在皮肤上呈现条纹和斑点,也就是尸斑。大概在3小时左右,聚集的血液开始凝固,此时尸体逐渐从松弛柔软变为僵硬,也就是尸僵的初期。
在形成尸僵前,身体细胞停止活动,会大量释放出多糖酶、组织蛋白水解酶等酶类物质,这些酶再对细胞中的核酸、蛋白质和糖脂等物质进行分解,直至完全溶解液化。
人死后在1~3小时内的种种迹象,外表看上去没有一线生机,其实身体内部的器官、细胞、血液、组织等均在高速运转、分解、凝固或融化,在此过程中,还是能产生“生物电”的。
很多医学报告也有说明,要想用尸体的指纹解锁手机,最好是在死亡后的1~3小时之内进行,等到3小时后逐渐尸僵时,就无法解锁了。
因特殊需要,给死人加温,再通上电,能用指纹解开手机吗?
有人想,既然尸体需要微电流才能指纹解锁,那么将死人先加温(比如白俄罗斯的小伙(断指当成死人)),然后再通电,是不是就能解开呢?医学上的心脏除颤器,就相当于在给人“通电”。当医生给人电击时,病人手指是有电流通过的,如果此时进行解锁,理论上能做到,不过没有真实案例。
再比如,指纹是采集后做到的唯一性,可人体的微电流不是,如果将死者的手指剥离,假如能成功移接在另一个人身上的话,是不是也能做到呢?目前暂无案例,我想,理论上应该也是可以的。
目前来说,人脸识别是最安全的锁屏方式
指纹锁只是一种加密方式,比它更高级的当属人脸识别技术。现在的人脸识别,是需要捕捉一个人的瞳孔的,有时还有虹膜,而且是活体检测,是3D立体识别,眼睛闭上的,以及死亡的人,都是无法解锁的。
年4月,发生过一件骇人听闻的,用遗容“人脸识别”贷款的事件,充分论证了人脸识别的重要性。
张某和小丽是男女朋友,谈了两年左右,因张某有盗窃前科,小丽清明回家扫墓回来坚决提出分手,并说了一些刺痛张某的话,张某心生歹意。
张某趁小丽熟睡时,用绳子把她从脖子后面勒死了,并做了一些伪装,带着小丽的尸体回老家。在路上,张某想用小丽的身份申请小额借款,他一步步地上传身份证,输入信息,可到了人脸识别时,平台要求眨眨眼,小丽都死了,肯定不能眨眼,张某只能放弃。
谁知这一举动被远在北京的网贷工作人员发现了端倪,因为验证身份的“活体识别”环节有7秒时限,作为贷款申请人的小丽,居然没有任何眨眼反应,同时语音验证还是男性的声音,身份不符,系统异常,转了人工。随后人工发现小丽双眼失焦,面部有淤血,颈部貌似还有棕红色的勒痕,感觉严重不对,赶紧报了案。
其实,手机加密的人脸识别也是同样的道理,必须是活体,必须要捕捉到瞳孔才行,不然是不行的。
所以,指纹存在造假,毕竟,目前市面上还是有很多低端和山寨的智能机。而人脸识别无法造假,一个人的瞳孔和虹膜是很难复制的。
总的来说
人死后要想解开手机,只要满足一定条件,还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