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温测量
常用3个部位,即口腔、腋窝及肛门,腋下测温是最常使用的。
◆正常小儿腋下体温一般为36--37度,喂奶或饭后、运动、哭闹、衣被过厚、室温过高均可使小儿体温暂时升高,甚至达37.5度以上,尤其是新生儿或小婴儿更易受以上条件影响;
◆在口腔处测温为36.2℃~37.3℃之间;
◆肛温正常值为36.5~37.7℃;
发热的诊断标准
◆发热可分为低热(37.5℃~38℃);中度发热(38℃~39℃);高热(39.1℃~40.4℃);超高热(40.5℃)。
◆按发热类型又可分为稽留热(每日温差不1℃)、弛张热(38℃~40℃每日温差≥2℃)、间歇热(相隔数日再发热)和不规则热。
◆热程持续两周以上者为长期发热。
认识婴幼儿发热
◆婴幼儿基础温度比成人高;
◆婴幼儿新陈代谢旺盛;
◆体温受环境温度影响较成人大;
◆发热不是生病的唯一指标;
◆婴幼儿体温变动幅度比成人剧烈,孩童比大人对发热的耐受力强。
发热的病理机理
◆当病原体侵入人体,激发免疫系统释放“热*素”时,就会影响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将设定温度提高,于是体温超出正常范围,称为“发热”。
◆体温调节中枢,会通过产热及散热作用来维持体温的恒定。就像冷暖气机的恒温微调,透过电脑的感应和操控,保持温度在某个范围内。
为什么孩子容易出现高烧?
◆体温调节中枢上调体温的水平与病情有密切关系,但是由于孩子大脑发育不够成熟,遇到体温调节中枢上调信号后,经常出现调节过度的现象。这就是为什么孩子出现发热时,总会很快达到高热状态的缘故。
◆高热并不等于病情严重。如发热时孩子玩耍自如,吃喝正常,精神尚好,皮肤红润,说明孩子病情并不严重。
发热不会“烧坏脑子”
◆脑细胞所能耐受的高温极限可能必须到41.7℃,脑细胞蛋白质才会因高温变质,造成不可修复的损伤;
◆不论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发热,体温很少超过41℃;
◆只有脑炎、脑膜炎等严重疾病,脑实质本身受细菌或病*破坏严重时才会累及人的智能或感官机能,而非发热把脑子烧坏了,人变傻、变笨、变残了。
关于高热惊厥
◆高热惊厥是因体内温度急剧增高,造成大脑出现异常放电活动,出现突发的全身抽搐,即是高热惊厥。高热惊厥多发生于3岁前的婴幼儿,有比较明显的家族史。
◆高热时给孩子穿的过多,貌似避免着凉,实际上降低了体表散热,将高热捂于体内,非常容易出现高热惊厥。高热惊厥时最先采取的措施是散包脱衣降温及采用快速降温止惊药物。
发热的利与弊
◆发热是人体的保护性反应,有利于调动人体免疫防御系统,消除病原体。
◆分析发热的热型和规律可以帮助诊断病因,一味退热有时反而误诊。
◆若高热持续过久,使体内调节功能失调,可造成许多不良反应,如氧耗量增加,可致大脑皮层兴奋过度,引起小儿惊厥等,反而导致人体免疫功能下降。
◆持续发热会影响患儿的组织器官功能,如心、肝、肾功能损伤;使消化道分泌能力及酶活力降低,胃肠运动减慢等,婴幼儿容易出现厌食、脱水等。
小儿发热的原因
◆外在因素:小儿体温受外在环境影响,如天热时衣服穿太多、水喝太少、房间空气不流通。
◆内在因素:感冒、扁桃体炎、气管炎、肺炎或其他感染性疾病。
◆其他因素:如预防注射、严重脱水、免疫性疾病、代谢性疾病、白血病等。
正确选用退热药
发热不是病症,只是症状,所以退热的目的不为治病,而是使体温稍降,孩子感觉舒服一些即可,不必非要一下子退到标准温度。
◆当腋下温度超过38.5℃时,使用小儿专用退热药。
◆退烧药不可多服几次或随意增加剂量。
◆口服药、肛门栓剂退热效果好。
◆同一种类退热药不可同时使用。
◆新生儿发热忌使用退热药
◆儿科医生推荐的婴幼儿退热剂主要有两种成分: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
◆给孩子退热时,最好两种药物交替使用,比如美林和泰诺林,可减少用药次数和延长使用间隔。
◆要想达到理想效果,还要保证孩子摄入充分的液体,以达到散热、退热的效果。
◆重要的是对因治疗。
正确的物理降温方法----婴幼儿高热时,应使用较温和的方法退热。
1、维持室内空气流通,室内温度22~27℃之间孩子最舒服;脱掉过多的衣物;
2、用温水(约37℃)擦拭全身,通过皮肤散热逐渐降温;以稍凉毛巾(约25℃)擦拭额头脸部;
3、使用退热贴只能降低局部温度,对全身降温效果不佳,有时患儿感到不舒服、不配合使用;睡冰枕、酒精擦澡对小婴儿并不适宜,也不主张;
4、多喝温水,增加体内组织的水分,对体温具有稳定作用,避免再度快速升温;
5、按医嘱使用(口服或肛塞)退烧药剂;
6、最根本的退热还是须等到疾病本身已有缓解的趋向,高烧才会逐渐减退。
什么情况医院?
◆不满3个月的婴儿体温超过38℃或三不(不吃、不喝、体温不升);
◆3个月以上的孩子体温超过39℃,并伴有:烦闹不安、精神差、非常不舒服的样子;排尿少,口腔干燥,哭时眼泪少;诉说头痛、耳朵痛或胸痛、腹痛等;持续腹泻和/或呕吐;发烧已超过48小时。
王玉玮医生山东济南医院(医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小儿内科
(本文来自:百度宝宝知道育儿专家-王玉玮)
————————
世界很复杂,百度更懂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