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有一个很重要的节点,也是最近很多朋友都在询问的问题,就是三伏天的身体调理。
三伏天调理的核心是冬病夏治的中医理念。
一、冬病夏治到底怎么治
冬病夏治是一种中医特有的治疗方法,其中有几个问题大家一定要清楚(知识点,要记的)。
1.冬病:所谓冬病,不是所有冬天得的病都叫冬病,而是指冬天高发的或者其他季节也有但是会在冬天加重的疾病,一般都是寒性的疾病,有夏伏冬发或者夏轻冬重的特点。
比如说那些平日里阳气虚弱,正气不足的人,到了冬天,自然界中的阳气衰微,阴气旺盛,他们体内的阴阳之气和自然界相对应,虚弱的阳气更虚弱,旺盛的阴气更旺盛,就会导致一些慢性疾病,像慢性咳嗽,泄泻,感冒等发生或加重。
还有一部分人,体内有痰饮、寒饮、寒湿等积存,到了冬季,寒邪侵犯人体,外在的寒邪和内在的邪气相呼应,内外合邪,就会导致哮喘病、关节疼痛等疾病的发生或加重。
2.夏治:为什么要选择夏季来调理冬季的疾病呢?是因为夏季的天气温暖,自然界和人体的阳气都非常旺盛,人的肌表腠理都打开了,通过三伏贴、针灸、艾灸等方式,提升自身的阳气,祛除寒邪,调理疾病。
目前冬病夏治的方法中,用得最多的就是三伏贴贴敷了,绝大部分以阴寒性质为主的疾病都可以使用。
二、用三伏贴的具体时间
三伏贴,顾名思义,就是在三伏的时候根据辨证在对应的穴位上用药贴敷。
之所以把时间选在三伏,是因为三伏是一年之中最热的时候,阳气十分充盛,全身经络最通畅,此时在穴位上用药贴敷,药物更容易通过穴位透入身体,通过气血经络调整阴阳,发挥药效。
当然,三伏贴贴敷的时间也是非常有讲究的。
三伏天的时间,是根据传统的干支纪元法推算来的,众所周知,三伏天分为头伏、二伏和三伏,每伏的第一天是庚日,第二天是辛日。
庚辛在五行中都属于金,和五脏中的肺脏相应,所以,在庚辛日贴敷都可以补充肺气,其中,庚为阳,辛为阴,所以在庚日贴敷的效果要比辛日贴敷的效果好。
并且三伏天对应的季节是长夏,长夏五行属土,而冬季五行属水,根据五行相生相克规律,土克水,所以在长夏季节补充阳气,冬季就不容易被寒邪侵袭。
年的三伏时间
头伏:年7月16日-25日。
其中,7月16日为庚午日,是头伏的第一天,7月17日为辛未日,是头伏的第二天。
二伏:年7月26日-8月14日。
其中,7月26日为庚辰日,是二伏的第一天,7月27日为辛巳日,是二伏的第二天。
三伏:年8月15日-24日。
其中,8月15日为庚子日,是三伏的第一天,8月16日为辛丑日,是三伏的第二天。
在《张氏医通》中有记载:冷哮……方用白芥子净末一两,延胡索一两,甘遂细辛各半两,共为细末,入麝香半钱,杵匀,姜汁调涂。
白芥子:味辛气温,辛能入肺,温能发散,所以能利气化痰、温肺散寒、透达经络,善搜皮里膜外之痰。
细辛:性温辛香,气盛味烈,温肺化饮,芳香开窍,祛风止痛,与白芥子共同使用,可以加强温散寒痰之功效,共为君药。
甘遂:苦寒有大*,逐水消肿,破积散结。
延胡索:味辛性温,入血分与气分,活血散瘀,行气止痛,善理一身疼痛,既可加强白芥子、细辛、甘遂行气化痰散结之效,又可缓解君臣之药发疱引起的疼痛。
麝香:辛烈窜散,可升可降,能化阳通诸窍,活血行经络,引药透肌骨。
生姜汁:味辛性温,引药入肺、脾、胃经,有散寒温中、化痰止呕的功效。
现在的三伏贴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就是白芥子、细辛、延胡索、生姜、肉桂等,不同的三伏贴药物不尽相同。
使用时可根据疾病辨证,将三伏贴贴在不同的穴位上,进行调理。
我们很多朋友使用三伏贴调理好了鼻炎、便秘、排寒湿、咳嗽等等!
如果你在三伏贴的使用和疾病症状的辨别上还有疑问,或者不知道哪个穴位更对症,都可以扫描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