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上方播放键收听本文语音版
1
这次,我们讲一个恐怖的故事:南华真人庄子出游路过楚国时,在路边遇见一骷髅,枯骨突露,森森然在地。庄子淡定地用马鞭敲了敲骷髅,开启了提问模式——于是恐怖故事变成了哲学对话:
这位先亡,您是因何流落到如此悲惨的田地?是贪求失道还是遭遇了天灾人祸?是作恶闯祸,怕累及家人而选择了自我了结?还是寿终正寝而安享了天年呢?
庄子问完后,拿过骷髅竟当成枕头,沉沉睡去。谁知,半夜时分,骷髅入了他的梦,来解答这千古之问:
从您的问话看,像是一位“辩士”。但您说的那些都是活人才有的负累,人死后就不存在了。人一旦死了,上下级的管辖没有了,四时的劳役解除了,从容地随顺时光的流逝,估计纵是南面称王,也乐不及此吧!
庄子不相信,问道:“若是我让造物者将你复生,送回到你的父母亲人、邻里朋友中去,你愿意吗?”骷髅忧虑地回答:“我怎能抛弃这君王般的快乐而再次经历人间的苦劳呢?”
2
这个故事很有名,也有多个演绎的版本:《列子·天瑞》中的引述,汉赋作家张衡的《髑髅赋》,才子曹植的《髑髅说》……熟悉道教经忏的朋友还会知道,在“放焰口”道场中也有两个唱段《金骷髅》和《银骷髅》,也是对庄子遇骷髅的演绎。
两者内容相仿、旨趣趋同,其《金骷髅》叹词如下:
昨日荒郊去玩游,忽见一伏,白骨白骨骷髅。嚣然无语卧荒丘,冷愀愀。风吹败叶,满径满径堆愁。
骷髅骷髅,眷属无音,恩爱恩爱全丢。雨打风筛今几秋?恨悠悠。不闻人语,惟听惟听溪流。
骷髅骷髅,半世形藏,恍似惶似浮沤。富贵功名怎到头?枉营谋。金珠万斛,难续难须咽喉。
骷髅骷髅,一旦无常,万事万事全休。想是前生总欠修,广愆尤。光阴迅速,顷刻顷刻难留,奉劝人生急早修、莫悠游。早求解脱,同赴同赴瀛洲。——《全真青玄济炼铁罐施食》
这首叹词在创作上灵巧地运用了古文“回环往复”的手法,细细读来,仿佛通篇都在紧锣密鼓地催促着什么。最后终于挑明说,“奉劝人生急早修、莫悠游。早求解脱,同赴同赴瀛洲”。
庄子和骷髅的故事一再流传,最关键的原因并不是骷髅的恐怖、内容的惊世骇俗,而是它通过“两个不同世界”的主人公的对话,探讨了人这一辈子最大的事:生死。
在原初故事里,骷髅经历过生死之后,认为生多忧劳,死是安乐的。到了经忏叹词,这个取向反了过来:路边的骷髅孤苦无亲,万事全休,活着才是一切的基石。这个反转不禁教人疑惑,道教的生死观究竟是怎么样的?
3
许多人喜欢庄子是折服于他豁达的生死观。在庄子眼中,生如白驹过隙,死则归于自然,生死犹如昼夜,不贪生,不恶死,甚至从骷髅的故事中还能够解读出乐死的倾向。而不仅是经忏的叹词,在许多道经典籍中,都显示出强烈的好生恶死倾向。例如《三天内解经》就说:“真道好生而恶杀。长生者,道也;死坏者,非道也。死王乃不如生鼠。”这又要如何来解释?
其实,道家的先贤子华子有一段关于生死的论述。他说:“全生为上,亏生次之,死次之,迫生为下。”借助这句话,可以帮我们来解开谜题。就如同许多看似针尖对麦芒的“矛盾”实际上不在“同一频道”内,在不同版本的骷髅故事中,骷髅的生死也不在“同一层次”上。
“生态”盖指生命体与其环境的有机联系。生态伦理就是人们对生命存在与生态环境关系的道德观念、基本规范和道德实践。20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对环境危机的广泛体认,生态意识猛然走出专业圈囿,置身公众舞台,被赋予影响人类环境实践,维护全球生态平衡的重任,成为世界显学。道教不是生态学,但其生态伦理精神因其独有的特色而为其他学说和宗教不可替代,否则就不可能衰而复兴,流传至今,影响深远。在伦理认识上,道教以其重视生命的喜乐、宁静、恬淡、朴素和心灵的充实与扩展为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