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病治疗中为什么强调要补足气血能量?
在讲述排病理论的过程中,本书一直在强调“补足气血,排出致病因素”。因内、外邪引起的各种问题,都需要调用气血能量来进行相争,从而将这些问题解决掉,达到排出致病因素,让气血不断内生良性循环的目的。在与身体的致病因素抗争的过程中,气血能量就是抗争的本钱,排病治疗本身就是补足气血能量,来解决身体的*素、痹阻、妥协等问题的过程。
补足气血能量的本质:是改善身体机能,让身体更好地实现阴阳相合,获得更多气血能量,去发起正邪相争,排出致病因素;而通过正邪相争排出致病因素,又是为了更好地阴阳相合,提升气血能级,让生命生生不息。物质为阴,功能为阳。所以,可以这样理解:
气血在功能和物质之间相互转换,在这个过程中,所有节点的阴阳相合顺畅,气血的量就足,质就好,循环就顺畅有序,生命力就健旺。任何一个节点的阴阳相合不好,气血的质或量就会受影响,就会出现输布障碍,从而导致各种问题,排出致病因素也就困难。
此外,骨髓又是人体重要的造血组织,而肾主骨生髓,只有肾功能良好,骨髓的造血功能才会好,人体排出致病因素的能力也才会强。而肝藏血,藏不好也会用不好,也会影响气血的质和量,影响致病因素的排出。
补足气血首先要考虑的,是气血产生、循环各个节点上的阴阳相合是否能够合好。
比如,吃的不好,经常摄入垃圾食品,脾胃的功能再强,能运化产生的气血能量也有限;而吃的好,但脾胃的运化功能不行,能产生的血液的质和量也都会有问题。
比如,肺功能减弱,吸纳氧的能力下降,也会导致产生的气血的质和量不够,并且,纳氧不足,反过来又会影响胃的腐熟能力,血液生成就会受到双方面因素的制约。
比如,心脏的功能不足,对气血的循环推动力不够,则脏器组织得不到足够供养,能量不能被有效利用,生命力就不足,气血就白白被耗损。比如,血管堵塞,心脏功能再强,也需要耗费大量气血去疏通堵塞,气血能量就会因耗用而不足。
再比如,某些组织脏器功能障碍,就需要调用大量气血能量去充养,这样就会导致其他组织分配的气血减少,气血能量不足。
每一次的血液生成和循环,都是一次阴阳相合的过程,每一个生成和循环的节点,也是一个阴阳相合的过程。
补足气血能量不是一个单一的问题,涉及到各个节点的阴阳相合能否合好问题。
在生成气血的阴阳相合循环中,决定气血生成多少的节点主要是这几个:
影响气血多少的因素主要有六个:
1.摄入的物质是否能提取出足够的精微物质,也就是我们吃得是否健康,是否营养,是否乱吃不健康的垃圾食品。
2.人体是否具备从水谷中提取精微物质的能力,以及是否具备将这些精微物质运化出气血的能力,这主要考核的是脾胃的功能是否健全。
3.在运化过程中,是否有足够的氧气参与,这要考核的是肺的功能是否健全,是否能提供充足的氧气。
4.循环是否调畅有序。
5.肾提取精生髓的能力是否有问题。
6.肝的功能是否健全。
可见,补足气血绝对不是“吃点什么”那么简单。吃得好,吃得营养,只是其中的一个条件,如果脾、胃、肺、肝、肾的功能不健全,我们就是吃得再好,气血能量的生成也是会有问题的。
提升气血能量的几个核心。
一、改善脾胃的运化功能
中医学认为,气血来源于脾胃运化摄入的水谷精微,水谷入胃,脾阳磨化,渣滓下传,而为粪溺,精华上奉,而变气血。
西医的研究则发现,脾脏与气血的关系不止于此,还有进一步的延展。西医认为,脾脏首先是人体的“血库”,当人体休息、安静时,它贮存血液,当人体处于运动、失血、缺氧等应激状态时,它又将血液排送到血液循环中,以增加血容量。其次,脾脏犹如一台“过滤器”,当血液中出现病菌、抗原、异物、原虫时,脾脏中的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就会将其吃掉;它还有对红细胞打碎再加工的能力,也就是我们说的重复利用功能。
这里,我们至少可以看出,人体气血充足与否,除了与摄入的水谷有关,还与脾胃的运化能力有非常大的关系。脾胃的健运能力,是补足气血能量该考虑的第一要点。
不得不说的是,改善脾胃功能,这与补足气血一样,看似是一句简单的话,但绝不是用一堆健运脾胃的药那么简单。它可能涉及到多种问题:比如脾胃的枢转能力问题,比如脾胃黏膜的分清避浊能力问题;比如脾脏对精微物质的重复再利用能力问题等,而这些问题,又可能是并存的,需要综合考量。
二、提升肺气
我们之前论述过,血是物质,气是功能。机体功能调畅有序,能生血、能行血,所以说“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与血又是互根的,“血可以化气,气可以化血”,这里的气,包含了脏腑的功能,不是狭义的氧气。气血相互转换,加速体内垃圾*素的代谢。所以,没有气,血就无法运载能量和完成垃圾代谢,没有血,气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
而在西医眼中,气的概念要窄很多,主要是指氧气。人体如果没有氧气的供给,器官组织功能会迅速衰竭。肺连续性地提供氧气,氧气由肺泡扩散到血液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完成气体交换。通过气体交换,排出身体的废弃物,增加血氧饱和度,可以消除疲劳,储备新的活力。
而血液中的氧气依靠红血球搬运,血液中的氧气增加,意味者搬运氧气的红血球增加,即血液量增加,得到的气和血的供给都增加,血管内外、细胞组织内外的物质交换能力增强,垃圾*素随着气血循环被带出体外,达到我们所说的排出致病因素的目的。
尽管中西医在视角上有所不同,但我们至少可以看出,能量的产生,离不开肺提供的氧气。
肺气开,则浊气就容易排出去,人体得到的氧气就多,精微物质转化成的气血能量就多。
都说肺主气,司呼吸,但肺的呼吸又不是单一靠自己能完成的,需要多个脏腑和系统的协作。肝主疏泄,肾主纳气,肺的一呼一吸又分别与肝和肾有关;肺与大肠又互为表里关系,所以大肠对呼吸也会有影响;而心肺又是一体的,心脏对呼吸也必然有影响。因此,提升肺气也不是一个单一的问题,需要考核肝、肾、大肠、心脏的功能是否与之匹配。
此外,我们还论述过,在蔡医生提出的“大皮肤”概念里,肺是大皮肤作为脏的代表,肺气改善,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是可以改善皮肤、黏膜、细胞璧分清避浊的功能,可加快黏膜、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获得更多的气血能量充养脏腑组织,增加将废弃物排出体外的能力。
三、调理肝肾功能
如果气血能量补起来了,还需要将能量再提升一个能级,使阴阳相合合得更好,生命力更健旺,这就需要从肝肾入手了。
提升气血能级和补气血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补只是基础,把不足的补足,而提升是向上一级跨越。那为什么提升气血要从肝肾入手呢?
我们知道,肝藏血且有解*净化血液的功能。如果肝功能不足,一方面该藏的血就藏不好,夜间藏不好则会亢奋失眠白白耗费气血能量,冬天藏不好则春夏用的就少,该在春夏排出的病就排出不了,这样脏腑组织得到的血液就少,身体机能就会大大减退,出现各种虚亢症状;另一方面,可能导致肝脏净化血液的功能下降。血液中的垃圾*素多,会污染各个组织脏器,造成血管堵塞,导致高血压、高血脂等各种问题。
肾提取精生髓,而骨髓又具有造血功能。如果肾功能下降,则髓也会受影响,髓的造血功能也会随之下降,机体的组织脏器就没有充足的血液充养,容易出现倦怠乏力,头晕,容易被外邪感染等。
知道了从肝肾入手之后,也不是吃补肝肾的药那么简单,要会判断到底是肝的问题为主还是肾的问题为主,之后还需判断,是哪些具体的问题。比如肾的问题,到底是因为肾小球滤过膜的问题,还是肾脏太寒,心火下降后不能很好地完成水火既济,温煦肾脏;又或者是各种原因导致的肾脏负担太重,致使肾功能减退等。
只有判断清楚了患者的具体原因,才可能做到真正的提升气血能级,否则,盲目地服用杜仲、肉苁蓉等补肾的药下去,反而可能加重身体的负担。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患者还可能夹杂各种症状,这就需要我们再去辨别症状的虚实缓急,需要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此外,我们日常的太极、站桩等运动,练的是静功,有调息肝功能,引导心火下降的作用,都是提升气血能量的有益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生活中有很多人为因素都在伤害气血能量,这些因素也往往是机体阴阳相合合不好的原因。不去除这些因素,哪怕方向再正确,气血也补不起来。
《*帝内经》第一篇《上古天真论》告诉了我们可以不生病、不用补气血的方法:“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也就是说,只要做对了节制饮食,早睡早起,不过度劳累。不动怒不生气。没有太多欲望,气血就的内生,身体就能健旺,就能长命百岁,又怎么可能会生病?如果你能够做到第一篇所说的这些要点,后而论述怎样治病的章节你都不用看了,因为根本就用不到。
但是,大部分人都会生病,都不能长命百岁。是因为我们总是会做一些耗损、伤害气血能量的事情。
1.熬夜。夜间能量得不到蓄积,反而处于耗散的状态,损伤我们的气血能量。
2.摄入太多,加重脾胃运化负担。
3.酒肉太过,运化不了。
4.烦劳,一个是烦,是情志因素,烦躁、愤怒、忧虑等都属于此。另一个是劳,劳累过度,体力透支,其中也包括劳心。烦劳会耗伤气血能量。
5.嗜食生冷,需要大量能量腐熟运化。
6.受寒,包括穿太少,突然感受寒邪等,需要气血能量来对抗这些寒邪。
7.摄入不健康的食物,需要耗费大量气血能量去代谢这些食物。
如果一方面医生在为你补足气血,另一方面你生活的恶习不改,不断在耗损气血,一边补一边漏,那无论方法多正确,也是补不起来的。
怎样利用气血能量发动正邪相争,排出致病因素,让气血内生,让生命不息?
一是利用现有条件,调用气血能量,排出致病因素,让能量内生。
二是创造条件,补足气血,提升气血能级,排出致病因素,让能量有序循环、内生。
而到底是用第一种思路还是第二种思路,在于对患者气血能量级别的评估。首先要看身体储备的能量是否能排出致病因素,医生对帮助病人打这场战有多大的把握;然后是辨证论治,判断标本虚实,制定战术,帮助患者打赢这场战。
在治病之前,要会判断患者的血是否够用,是否能用,会不会白用。
比如癌症患者,在气血能量不充裕的情况下,我们就不能用桂枝汤去打开包裹肿瘤的“皮肤”毛孔,让*素透出来,因为此时身体的气血能量不足,无法代谢这些透出来的*素,它们就会随血液循环去污染其他组织脏器,让身体陷于危境。此时的气血能量如果用了,不仅白用,还会产生危害。这就不能用第一种思路了,只能创造条件,帮助患者补足气血,再谋求排出致病因素。
这就好比我们去推一块挡住去路的石头,在推石头之前,并没有评估石头对力量的承受有多大,我们的力气够不够推开它,不推开它目前会不会造成致命影响?只是盲目用力,这样的力气用了不仅白用,还会耗损我们的能量,如果身体状况不佳或者还有其他地方需要花费力气的状况下,我们还盲目去推石头,那就会让自己处于被动且危险的局面,这样的力气根本不能用。
如果气血水平尚可,但外感邪气太盛,比如受寒,需要先排出寒邪,让气血能量不要继续消耗,防止脏器受损,就是我们说的驱邪以扶正;如果气血能量不足,寒邪又较重,那就要边补足能量边驱除寒邪,给身体更大的排出邪气的能力,不让余*留存在体内;如果身体气血能量不足,很多垃圾*素堆积在体内无法代谢出去,那就要先补足气血能量,再依靠气血能量来排出致病因素,这就是我们说的扶正以驱邪。当然,同时还要会判断患者的代谢通道是否通畅,其他症状的轻重缓急等。
排出致病因素的目的,是不断为阴阳相合创造条件,让气血内生,让生命不息。而不仅是为了消除症状。所以,中医的理法方药,先要明理,然后才是方法,先要懂战略,然后才是战术。
围绕气血能级的评判,可以得出排病治疗的两种方案。
一、以扶正为主,补足气血,提升能级,再进行排病。
这种方案,多用于慢性病的治疗。比如糖尿病、高血压、类风湿等,不能一蹴而就,就必须蓄积能量,利用能量逐步分解、代谢致病因素、疏通堵塞。
二、以驱邪为主,利用现有条件排出致病因素。
这种方案多用于受外邪侵犯的症状,比如感冒、受寒等,调用自身气血能量,打开皮肤等代谢通道就可驱邪外出。
但是,人体受到致病因素的伤害往往不会是单一的,表现出来的症状也不会是单一的,所以,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是驱邪与扶正同步进行,《伤寒论》和《金匱要略》中的很多方子,都是驱邪和扶正同用的。
举一个《金匮要略》中的方子——桂枝去芍药加麻*细辛附子汤来说明这个问题。这个方子的组方是这样的:桂枝、生姜、甘草、大枣、麻*、细辛、附子。它是一个典型的驱邪与扶正同步进行的方子,适用于体质在太阴体,同时少阴受寒的患者。
方中的麻*、细辛驱寒,起到驱邪的作用;生姜提升脾胃功能,辅助气血内生,主要是扶正的作用;大枣提供物质补充,让气血生成有来源;附子增加全身热量,可驱寒,也可增加胃的腐熟能力。
这个方子,包括了调用气血以驱邪;枢转脾胃、提供物质补充让气血生成以扶正的功能。并且,任何一种组成药物都不能少,如果少了麻*、细辛,则寒邪不除,就将继续耗费气血;如果少了生姜、附子,则脾胃功能不健运,无法运化出所需气血;如果少了大枣,脾胃健运起来后也没有物质可运化,气血生成仍不足。这是一个有机整体。
两种方案,不会是完全割裂的,只是以扶正为主还是驱邪为主的问题。
在帮助患者补足气血、排出致病因来的过程中,医生往往需要进行四个步骤的工作。
1.引导患者改变认知,去除不良生活习惯,追求积极健康的生活规律。这不仅可治病,还可提高其生命质量。
2.找到患者生活中是什么恶习导致的疾病,找到患者的病因,针对性给出纠正方案。
3.评判患者求医时的气血能级状况,体质是三阴体还是三阳体,是虚还是亢,能量是否够用等,对能否帮助患者补足气血排出致病因素基本心中有数。
4.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排出致病因素的方案。
我们最关心的第四步骤,怎样补足气血、排出致病因素,其实是建立在前三个步骤的基础上的,如果患者的生活恶习不改,找不到主要的病因,无法判断患者的身体能级情况,只凭一大堆补药,医生再怎么努力也是没有用的,患者的病也治不好,甚至只会南辕北辙。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声明:本文摘自《中医排病论》一书,作者:蔡碧峰、李亚、吴云粒。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涉及版权争议,请著作人告知我方删除,谢谢!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