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杭州的春季实在太冷,我常常感到这样的气候有种熟悉感。
我想了很久才想到,是因为,去年的武汉冬春季节,就是类似的温度。
我说的当然不仅仅是表面的体感,而是那种寒风直灌,不曾有暖光浇落,且永无尽头的荒凉感。
就把记忆往回倒带一轮吧,武汉的1月初始,其实称得上平静。
当时我还在期盼大四寒假的来临,只隐约感到路上戴口罩的人在变多,微博上关于武汉不明肺炎的恐慌舆论也在涌动。
大药店开始挂出口罩,消*水售空的牌子,美食摊贩,水果推车则以可见的速度变稀疏,最后无声消失,和着街上原有的小孩子的欢闹声,大人的闲叙声一起。
该怎么形容那样的氛围呢?
无知,茫然,和无法计算面积的,暗暗蔓延开来的惊惧。
大家都来不及反应过来,就像是晴天里遭遇抛锚的一车游客,渐渐地都停止了笑容与希冀,束手等待被灾难席卷。
也是意外,就在23号武汉封城令下达的前一日,我抢到了飞机票回家。除了记得那日天河机场充斥着从未见过的吵嚷,记得排队登机时,前面戴N95口罩的阿姨始终警惕地和我隔开距离,我和这座即将遭受痛击的城市暂断了联系。
此后关于武汉,我也只能从网络讯息听闻,看着网友视频里昔日车流繁盛的江汉路,武广商圈,一概人烟绝迹,偶尔几辆车闪过,透着最冷清的色泽。
同时新冠局势越发严峻,感染人数程几何级数递增,死亡气息之浓重,似乎从荧幕上一串串滚动的数字就漫漶了出来。
终于捱到6月,我因毕业而重回武汉。虽局势大致平稳,但仍呈寂寥之势。打车时司机跟我说,来年的新年想要尽早回老家去了,真害怕又出不去。
我把这句话记得如此清楚。真正的治愈与复苏,对一座城市来说,大概真的比想象中要难。
的确,一年如风而逝,我们重归日常,阴霾退散还阳。
但我也不禁一直在想,那时的武汉究竟经历了一些什么——从封城到解封、慢慢复原的这5个月,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我是说,除去新闻和资讯那些详细却冰冷的数字与文字描述,有没有一种更具备温度,具备串联感和事实性的方式,把空白补圆?
有幸的是,新上的这部抗疫纪录片,让我看到了这块拼图被完成的可能性。
《一级响应》
一
「看见」每一个人
如果要用1-2个关键词来概括《一级响应》,我想第一个词一定是“平视”。
它的拍摄手法和我们寻常能见的渲染式描绘,煽情式触动都不同,更沉静,也更注重叙述条理。镜头如一尾紧贴人群的鱼,穿云破雾地捕捉着未必炽烈,却鲜活可感的人之印迹。
目的也很简单,就是尽可能褪去修饰,让这场浩大疫情中的每一个人,每一群体都得到显露,都有均等机会被看见。
这一点看似容易,但杂七杂八的创作顾虑想必更多,真能实现到影像作品上的不过尔尔,这也正是这部纪录片的难得。
表面上看,《一级响应》的剧情早已被我们所熟知,聚焦讲述了年1月到5月的武汉抗击新冠疫情的始末,从疫情突至,武汉闭域,医疗资源紧缺,到发生好的变动,援鄂医护人员踏上回程,医院休舱,武汉重新开放,每一个节点都命中了我们的共同记忆。
但它实际更为精心一些,用了多层视角切换,既复原实情,追溯历史,也从具体的人中间,寻找精神与情绪的真实共性。
第一层是面向医生的宏观视角。
片子初始,对话的是接触最早期肺炎患者的医生,医院呼吸科与危重症主任张继先,医院重症室监护室主任吴文娟等,从他们的CT展示图和口述里,披露病情扩散的实况细节。
(话自:医院呼吸科与危重症主任张继先)
此后紧接的是石正丽(武汉病*研究院研究员),钟南山院士等权威科研学者的第一手访谈资料,展示他们对疫情的估测。
这些最具备现场感的采访信息,是抗疫之战的关键性记载。
但惊奇的是,片子还采用了更多的微观视角,把焦点挪移到了诊疗室内的个体医疗工作者身上。
你会看到,在病人死亡之后,他们往往来不及伤痛,就要迎接下一批病人转入,要迅速处置病人的遗物,消*,最后因为大家都怕感染,要自己打包垃圾丢到外侧。
冲锋一线的每一个流程里,他们都得冲在最前面,治疗与护理不过是最为人熟知的两项。
你还会从医生的话语里听到,由于病人太多,医疗防护用品一直紧缺,但护士长很少叫苦,害怕给本就紧急的资源施加压力,只默默忍受。
如此既展示了一线医疗工作者在职责上的专业性,也勾勒出了他们难以言表的苦楚,让观者更深一层地体认到了个中艰辛。
我更喜欢的一点是,《一级响应》还从医生们的私人视角出发,构筑了更具备烟火气的情绪性内容。
医院援鄂领队朱畴文的录音里,透出了他的观察与忧心。他注意到护士们极致繁忙,有位男护士在口罩里吐了。
“如果拿下口罩,新冠肺炎。如果不摘,吸入呕吐物,吸入性肺炎,两条路都不好”。
多么像一句调侃,但克制的背后,又是多么浓郁的悲怆。
还有对患有渐冻症的张定宇院长的描述。护士们袒露自己平时就看不出院长病情,是意外才得知。
而张院长依然拐着僵硬的腿,奔波救治,开会打气,在听到护士们的惊讶后,也只笑说“这能说明,你们都是木头人,每天忙,忙昏头”。
这一是反应医疗工作者的尽职与投入,二则从这种轻快里展示了他的豁达特性,也更拉近了我们和他们的距离。
这样多元的视角表达,都在补足实况的同时,让我们穿透坚实的外表,看到了他们的脆弱,他们的真。
我更为欣赏的另一层视角,是聚焦于我们最近的基层志愿者,服务者。
比如负责隔离事项的社区服务者。
他们日日站在区隔线内,和疑似肺炎患者沟通,接触,医院的全流程,还不时站在病人角度宽慰他们的心情。
每次上报疑似病例情况也都尽心,是把隔离指示贯彻到底,也真正把病例视作友人,放在了心上。
比如主动承担接送义务的志愿者汪勇。为了接送医疗工作者方便,且不给家人添麻烦,他独自睡在快递公司的简陋仓库里。
他对电话那头说,“明天需要我协助的时候,就跟我说。”然后在深夜里拉下闸门,等待着新的一天,新的忙碌。
还有一层视角,是更贴近我们的身边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