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现场,记录瞬间,成为历史。
从年开始,新华社客户端开设了“我在现场”栏目,以新华社记者“沉下心、俯下身、融入情”的珍贵采访经历为内容,讲述他们在重大新闻事件现场的所见、所闻、所想。
年,他们继续践行着“我在现场”的新闻追求:无论是武汉的“红区”,还是全球抗疫的最前线;无论是抗洪抢险的大堤上,还是“嫦娥飞天”的现场;无论是脱贫攻坚奔小康的小山村,还是......
他们凝固新闻的瞬间,成为历史!
从年1月4日起,新华社客户端“我在现场”栏目陆续播发多位新华社摄影记者在年的精品力作,希望他们的镜头和讲述,能将我们带回到那一个个新闻发生的现场。
年,我像打医院病房、社区街道、防洪大堤、救援现场……
手握相机,步履不停,心中只有一个想法:尽可能多地记录当下正在发生的一切。多年之后,当人们回忆往事时,希望这些照片能够帮助人们回到,回到武汉,回到这不平凡的一年……
新华社记者肖艺九
▲年1月22日,在武汉汉口火车站,旅客戴口罩进站乘车。
多年以后
希望我的照片能把人们带回到这一年
让我留下
原本计划与老婆孩子回家过年的,疫情的暴发让我做出了个重要决定——在封城前一天将她们送走,只剩下我这个干劲十足的“单身汉”留守武汉。如果说,以前的状态,是在平衡工作和生活,那么这次一个人留守,反倒,彻底放开了。
年1月,我开始参加各种疫情有关新闻发布会并记录封城、解封前后等特殊环境下的影像;医院从开工建设、建成,到收治首批病人,再到首批患者治愈出院,最后到完成使命清舱关闭的影像全过程。
▲这张标注了日期的拼版照片显医院从开始设计到建成完工,历时10天。
我几乎每一天都在提醒自己:这些历史性的瞬间过了之后可能再也拍不到了,每一天都不能错过。
从疫情发生到现在我已按下了10万多次快门。我认为只有尽力地去拍、去记录,才不会后悔,不留遗憾。
▲年2月14日,公交车停摆在武汉市武昌区中北路的一处公交停车场上。
生命之桥!生命之舟!
2月4日,医院开始收治首批病人。在拍摄完常规角度照片后,我尝试改变下拍摄视角。当无人机升起的瞬间,和煦的阳光正好照射在这条长长的通道上。这一刻,我的心头也似有暖流涌入:无比温暖且颤抖起来——通道的一头是技术精湛的医务工医院以及这两者和谐完美的配合,另一头则是等待救治的病患和无数人的期盼和希望。
▲年2月4日,医护人员将患者送往病房。当日,医院开始收治新冠肺炎确诊患者。
这条长长的通道就像是一座桥,一座“生命之桥”!在如洪水猛兽般凶恶的病*蔓延之时,这座桥把那些挣扎在新冠肺炎病痛中的人们带向希望:生的希望与康复的希望!
▲年2月4日,医护人员将患者送往病房。当日,医院开始收治新冠肺炎确诊患者。
2月17日晚,我和同事张书旗一起来到医院采访。
医院的武汉体育中心曾是去年*运会的主会场,也是我这些年体育摄影报道的主战场。
换好防护服,到达四楼看台的那一刻,我被眼前的景象瞬间震撼:整个体育中心宛若一艘诺亚方舟!一格格、一间间,井然有序:患者在里面休息治疗,医护人员不断地穿梭忙碌其间,宁静而繁忙。
▲年2月17日,患者在医院休息。
夜已深,有的患者渐渐进入梦乡,而在方舱里,医护人员依然在不断默默忙碌着:他们在持续地与病魔抗争——这种宁静而坚强的力量,弥漫在整个方舱之中,让它真的成为了生命之舟。
9月底,得知休舱后的体育中心在10月4日将会举行一场全国的篮球赛事,我当即改签了国庆休假的机票,并在比赛当天赶到我的主战场,通过五张拼版照片,同一角度同一构图,再现对比。病床与赛场,安静与喧闹,将全国抗疫的努力与成果完美呈现。
▲拼版照片:上图,年2月17日,患者在医院休息;下图,年10月4日,医院休舱后举行首场大型赛事。
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