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一场秋雨一场寒,立秋之后,气温忽高忽低,感冒、咳嗽的病人明显增多。很多病人很是无奈:为何季节一换,受伤的总是我?我身体很壮实,对自己已经照顾很好了,很注意了,怎么还是感冒、发烧、咳嗽?别人感冒一般3到7天就好了,而我感冒、咳嗽都十几天了,还是不好,愁死了!还有人说,我家那孩子也是,别的孩子都没事,而他一换季节就出问题,不是感冒、咳嗽,就是闹肚子,而平时对孩子照顾的也很好,真是没办法。
仔细观察总结一下,这些易患感冒、咳嗽的大人及孩子,体质大多分以下三类。
第一类,平素好出汗,往往是盗汗伴有自汗,就是晚上睡觉出汗,衣服都湿透,白天稍微活动则大汗淋漓。有的说是缺钙,但往往是补了钙也出汗。汗出过多,体内津液丢失严重,往往是伴有便秘、口渴、舌红、贫血等症状。
第二类,出汗也多,但不像第一种这么厉害,身体看上去很壮实,吃饭尚可,但晚上睡觉不安稳,从这头滚到那头,烦躁不安,脾气很大。往往好并发扁桃体肿大或便秘。舌尖红、中间舌苔厚或腻,面色红,早上起了口气很重。
第三类,很安静,不愿动,面部虚浮,肌肉松软,舌质淡,苔白,口唇淡,容易外感,或者对外界某些东西过敏,晚上睡觉流口水比较严重。
以上三种往往是最易患感冒、咳嗽的,一般把第一种归为阴阳双虚体质,第二种称为外强中干,中焦不通体质,第三种是气虚体质。
为什么感冒、咳嗽最容易招惹这类病人?
容易感冒、咳嗽的病人共同的病因就是卫气薄弱,虚热内扰,以上三种体质可以理解为“内忧外患”体质。肺为娇脏,不耐寒热。“娇”即娇嫩,耐不住寒热的交替转换,所以当季节交替之际,忽寒忽热之时,病人的肺最容易受伤。
卫气就让防御外敌的边关部队,营阴如同司管国家粮草锱铢的统治机关,是有双方协调一致,才能攻防兼备,国运昌盛。
我们先来看什么是卫气?
只要说到“气”,首先和肺脏相关,因为中医认为肺主气,司呼吸。另外,最重要的是卫气根源于脾胃。《素问·痹论》中说,“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盲膜,散于胸腹”。而卫气主要功能之一就是濡养肌肤,司腠理开合,主防御,即指皮肤的屏障防卫机能。卫气弱,汗毛孔开合失司,出汗增多,毛窍张开,季节一换,气温起伏,风寒之邪乘机侵入体表,卫气被厄,病人发病。
总而言之,感冒、咳嗽,病在肺卫,根在脾胃。脾胃虚弱,卫气不足,病邪继续入里,由表入里,由浅入深,感冒、咳嗽加重。病人看到感冒、咳嗽加重,六神无主,病急乱投医,乱用药,输液、抗生素、经过中医西医,中药西医摧残,脾胃终于被深深伤害。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病人易感冒、咳嗽的根源在于脾胃虚弱,土不生金,造成的肺卫气弱。
但有的病人说,我吃饭可以啊,而且饭量很大,但为何还是感冒、咳嗽?其实吃饭多,并不代表脾胃好,或卫气强。比如有人虽然吃饭尚可,但晚上睡不安稳,这说明脾的运化功能不好,食物积在脾胃不能及时的运化走,就会产生多余的热量,导致睡不好觉。脾胃食积就中焦不通,下面的肾水上不了,上面的心肺有热,所以容易上火,肺热咳喘,造成咽喉肿痛,烦躁不安。这种饮食尚可,但由于食积啊,中焦积滞等造成的卫气依然很弱。
中医认为肾藏精纳气,这种精气一部分遗传于父母,一部分来源于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气。所以久咳或久病,以及过敏体质其根源也和脾胃有很大关系。
中医所说的脾肺为母子关系,脾为母,肺为子,“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也就是说,肺气虚,需要调理脾胃。进一步说,呼吸系统疾病,要从消化道来入手,方能标本兼治,以绝后患。
中医讲,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的枢纽。脾胃居于中焦,是其气机升降影响着各脏腑的阴阳升降,因此脾胃健运,脏腑才能和顺协调,元气才能充沛。
“医圣”张仲景又提出说出:“四季脾旺不受邪”,进一步提出脾胃的重要性。
脾胃大家李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以上无不说明,脾胃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所以对于易患感冒、咳嗽的病人,其根源在脾胃,调理的根本在脾胃。脾胃虚弱,如果再吃过多的内服药,一是加重脾胃负担,二是很多药对肠胃有损害,而且还有肝肾*性。“千年古方”复方丁香开胃贴来源于宋朝《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外用药丸贴于神阙+中脘,内病外治,独特的挥发油弥散透皮吸收技术,具有健脾开胃,燥湿和中,调气导滞之功,是调理脾胃的理想用药,从而健脾益肺培土生金,内病外治标本兼治,达到治疗感冒、发烧和咳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