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不要小看摇晃孩子这个动作!即使摇晃的程度并不剧烈,但是如果长期反复地进行,累积多次后,也有可能导致孩子患上婴儿摇晃综合征↓↓↓↓↓
作者:豆妈来源:豆芽妈妈(mumdouya)
1
很多家长在小孩哭闹的时候,喜欢用摇晃的方式安抚他,却不知道这样的行为,可能会对他产生不利的影响。
话不多说,豆妈先给大家看一段新闻视频:
视频里的睿睿,才3个月大。他刚刚经历了一次脑部手术,躺在病床上,额头上贴着纱布。一旁的爷爷既心疼又懊悔。
在两天内,睿睿连续抽搐,面色苍白,并伴有呕吐症状,一家医院。经过颅内CT检查,医生发现,睿睿脑内出现了积液,得了摇晃综合征。这很可能跟他的头部被过度摇晃或转动有关。
据报道,医院在一个月内,已经收治了5名反复抽搐、两眼凝视的宝宝。而这些宝宝患的都是同一种病——婴儿摇晃综合征!
什么是婴儿摇晃综合征?
这是婴儿受到持续或强烈摇晃,常常在没有外部损伤迹象的情况下,对大脑造成了损害。
根据医生的介绍,由于婴儿的大脑还没发育好,而颈部肌肉对头部的支撑力较弱,摇晃过程会对大脑内的血管进行牵拉,可能造成颅内出血,留下偏瘫、癫痫、失明等后遗症,脑损伤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2
一个不经意的摇晃动作,竟然会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也许很多人还不相信。
然而,越来越多的真实案例,都在警示我们,千万不要用力摇晃年龄小的宝宝!
今年8月,微博上一位母亲发帖,声称自己好好的孩子,医院经历了“康复治疗”以后,不幸脑瘫了。
同时,她还发布了孩子哭喊着被猛烈揉搓头部的小视频。视频中,医院的推拿人员用力揉、转孩子的脑袋,家人则配合着将他固定住,不让他乱动。
没想到,推拿了不过7天的时间,孩子竟面色惨白,陷入了昏迷。紧急抢救回来后,孩子双侧的大脑皮层已经坏死,确诊脑瘫!
医生初步诊断,孩子是由于剧烈摇晃,患上了婴儿摇晃综合症。
我们都希望孩子聪明伶俐,而脑瘫,无疑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医院和医生外,家长的无知也让人深感痛心。
接下来,豆妈再给大家看一个案例。
年,云梦的安先生中年得子。他非常疼爱儿子,每天抱在怀里晃,有时还抛到空中逗乐。
然而,儿子4个月体检时,头围偏大,相当于一岁宝宝的大小。7个月的时候,儿子的头显得更大了,额头突出、眼睛凹陷,外形像个脑积水的“大头娃娃”。
医生检查发现,安先生的儿子大脑有大面积的慢性硬膜下血肿。结合日常生活,专家判断,他是得了婴儿摇晃综合症。如果不及时救治,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千万不要小看摇晃孩子这个动作!即使摇晃的程度并不剧烈,但是如果长期反复地进行,累积多次后,也有可能导致孩子患上婴儿摇晃综合征。
3
有调查统计,婴儿摇晃综合征中85%的案例是在家中造成的。因为晃动对宝宝造成伤害的有70%都是男性家长,还有一些老人也喜欢通过摇一摇,让宝宝停止哭闹或哄宝宝睡觉。
可是,这些看似平常的行为,却潜伏着危险,可能给宝宝造成一生的伤害!
在这里,豆妈要给家有宝宝的朋友们3点建议:
1、不要经常用摇晃的方式哄宝宝
不要前后晃
不要上下颠
还有,这种颠也不行
这几种安抚宝宝的方式,想必大家并不陌生。但是,这几种方式都潜藏着风险,已经被医生明令禁止,建议大家不再使用。
此外,用婴儿床摇晃宝宝,哄宝宝睡觉的方式也存在危险!如果摇晃的幅度不稳定,宝宝被晃得头晕,同样有损他的大脑发育。
其实,哄宝宝最正确的方式是轻拍后背,让他得到安全感。如果非要摇宝宝的话,动作一定要轻柔,确保宝宝的头部没有跟着晃动。
2、不要和宝宝玩高抛类的游戏
豆芽小的时候,他爸一度很喜欢把他往上高抛又接住。看豆芽咯咯地笑个不停,他爸也特别开心。
但是,每逢这种时候,豆妈的心都会提到嗓子眼,立刻扫兴地去制止这种危险行为。因为这样的高抛动作很容易造成宝宝脑损伤!
除了高抛外,也不要把宝宝抛到床上取乐,或是转圈玩乐。
宝宝是一个柔弱的、需要我们去呵护的小生命,他不是一个可以随意耍弄的玩具。我们除了自己不去摇晃、高抛宝宝外,也要制止身边的亲人、朋友那样对他。这是为了宝宝的生命安全,绝不能妥协的原则!
3、不要把情绪发泄在宝宝身上
对于年龄较小的宝宝来说,哭是他唯一的表达方式。当宝宝哭闹时,建议照顾者先看看他是不是饿了、困了、要换尿不湿了等等。如果他哭闹不止,请耐心安抚。
带孩子有时候会让人沮丧、暴躁,接近崩溃的边缘。但是,孩子越是难以安抚,父母越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千万不要一时失控,大力摇晃宝宝,导致终身遗憾!
此外,不要以为孩子只有抽搐、昏迷了,才可能是患上了婴儿摇晃综合征!
婴儿摇晃综合征的病情有轻有重,一旦发现宝宝出现以下症状:
反应性下降、吃奶差或不进食、嗜睡、易激惹、呕吐、癫痫、昏迷、呼吸异常包括呼吸暂停等;
面色苍白、低体温和抽搐,甚至出现角弓反张伴有囟门饱满或膨胀。
并且,近期有过摇晃宝宝的行为,那么,宝宝就有得了婴儿摇晃综合征的风险。医院看医生,紧急情况下拨打急救。
千万、千万、千万不要摇晃宝宝!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如果你的身边也有家长这样做,赶紧提醒他们吧,不要因一时的疏忽酿成大错!
*豆妈,专栏作家,妈妈界的一股科学清流。本文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