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来啦
红房子国际三八妇女节期间,我院多个团队、多位女神荣获市级、校级表彰:产科团队荣获“上海市巾帼文明岗”,研究所团队荣获“复旦大学巾帼文明岗”,诸臻颖副主任医师及其丈夫江睿(医院)获“复旦大学比翼双飞模范佳侣”。
产科
team
复医院产科
上海市巾帼文明岗
生命之花盛开的地方
在这里,每年将近有个新生命诞生,分娩数位于全市前列;这里年评上了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是上海市产前诊断中心、上海市出生缺陷一级预防指导中心。近几年,复医院产科获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计划)2项、国家“十一五”支撑项目1项、国家十五攻关项目1项、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2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和青年基金项目20余项、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CMB)项目1项以及多项上海市科委和卫生健康系统基金项目,发表SCI论文60余篇,国内论文百余篇。这个“历史最悠久、任务最繁重、高危病例最多”的医疗团队经历几代传承,几代创新,人才辈出,硕果累累,打造了老百姓心目中那响当当的“红房子”金字招牌。如今共有医师名,其中女性91人,女性比例占89.2%,医院最艰辛的第一线,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耕耘、辛勤奉献,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白衣赞歌,以实际行动展现了新时期医疗战线上的巾帼风采。
母体病理产科
胎儿病理产科普通生理产科
传承历史,开拓创新
医院产科于年组建,大师云集,涌现了多位杰出的产科女专家,开创了众多中国产科先河。50余年来,产科稳步前行。在传承的基础上,医院产科开拓创新,逐渐形成了由业界权威专家、年富力强学科带头人和朝气蓬勃女性医师骨干组成的班组。
产科高危妊娠患者占产科总分娩数65%,形成了以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甲状腺疾病、产后出血急救为主的管理体系和规范为重点的临床特色。开设针对凶险性前置胎盘、妊娠合并恶性肿瘤的多学科联合诊治门诊,收治高危和疑难孕产妇。年国际首例妊娠合并宫颈癌根治手术的孕妇在我院分娩,此后又有妊娠合并乳腺癌、淋巴瘤、卵巢癌、嗜血细胞综合征的孕妇先后在我院成功分娩,产科的保驾护航使她们及腹中的胎儿平稳渡过了化疗关、手术关、分娩关,为母婴带来了福音。
产前诊断中心成立以来,多学科联合诊治模式的推出以及宫内治疗手术的探索均走在了国内前列。产科还承担上海市出生缺陷一级预防指导中心的工作,为上海市开展孕前保健咨询的技术指导、质量控制、新技术开发等。这个曾经被认为技术含量不高的科室,在比例占绝大多数的女医师们的努力下,不仅在行业内始终保持领先态势,走在全国产科的前列,更是逐步走上国际舞台。
维系母婴安全,提升服务能力
年我院产科平均剖宫产率小于40%,产后出血发生率小于5%,优于上海市质控要求。
同时,产科还通过培训促进同行医疗机构人才梯队的不断成长,医院的行业水平,让红房子产科的技术优势、学科特色和诊疗标准惠及更多的医疗机构,增强区域医疗服务能力。
不断提升专业能力的同时,我院产科将“分娩不再痛苦”的理念落到实处,大力推进家属陪伴分娩及分娩镇痛,导乐陪伴率和分娩镇痛率均大于70%,全市领先,还通过降低剖宫产率和会阴侧切率改善分娩体验。同时创新开展“分娩计划”管理项目,提高孕妇分娩信心和依从性,其顺产率高达90%,深受孕妇及家属欢迎。
梯队建设,人才培养为先
在我院产科李笑天教授、程海东教授、顾蔚蓉教授三任主任的接力带领下,产科培养出了主任医师8名,副主任医师16名,博导3名,硕导4名,其中女性占大多数。近年来已有多人次在美国、加拿大、法国、巴西等世界性学术会议上进行口头发言和大会壁报展示,另有多人次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进行特邀发言。而在青年人才的培养上,作为国家级妇产科教学基地,我院产科每年培养住培、专培、进修医师百余人次,医院输出优秀人才,涌现了多名市级、校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优秀带教老师。
年起响应“百年老院新理念”的号召,医院主动签约联动,开通掌上建卡直通车,方便社区孕妇产检,同时通过母医院签订合作协议,提供专业的母乳喂养培训,提供母乳喂养基本问题的解决方案,帮助社区做好家庭访视和母乳喂养指导工作。产科先后派出多名医护人员赴西藏、新疆、医院,更远赴摩洛哥、巴基斯坦等国长期驻扎提供医疗援助,提高当地产科医疗水平,降低了孕产妇死亡率,得到卫生管理部门和当地百姓的好评。
无论是任何时候、任何条件,这些守护生命之花的巾帼医师,乐此不疲,一代一代传承着、创新着,为母婴健康殚精竭虑。
科研
team
复医院研究所
复旦大学巾帼文明岗
巾帼证初心、芳华谱华章
她们兼顾各种身份,她们是科研工作者,她们是临床医生。在生活中她们可能还是二宝妈妈。然而她们都有共同的特性:勤奋、有求知欲和对科研的热爱。让我们一起走进研究所,看看她们如何演绎自己的精彩人生。
勤奋是成功的铺路石
科研要出成果需要坚持木桶理论,每块板都很重要,但每块板又有特性区别。科研没有捷径。相对于其他行业,若想在各自领域上有所建树,勤奋这块板就相当于那个木桶底板,没了它,其他板再好再结实也没有用。这一观点,研究所副所长王红艳尤为同意。
“做科研,千万不能懒,勤奋是出好成果的先决条件。”这是王红艳教授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她每天专注工作12个小时以上,奋战在科研一线。她在世界权威期刊上发表高影响因子文章,获得自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当选第七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一完成人),科研成绩斐然。她在出生缺陷遗传学的研究中取得突出成绩。她的研究对产前筛查起到了巨大指导意义。
做科研有时很枯燥无趣,甚至遇到困难时想要放弃,但也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幸福时刻,那种收获满满的状态立刻让她们的自信心爆棚,这对提升自我的综合能力极其重要。科研培养了她们的坚毅和耐心,慢慢习惯忙碌而又充实的科研生活,甚至停下来便觉得缺少什么,这也就是科研生活的魅力。
她们不仅是学术科研上的好导师,更是学生人生路上的好向导。作为朋友,她们会在生活和学习上对学生做出指导,多交流多沟通,用自己的阅历给学生指明前路。作为老师,不仅自身科研过硬,她们也会时而严厉,时而宽厚,用心用情服务于学生,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深受学生喜爱。唯一不变的是对自己和学生都严格要求。
钻研是成功的催化剂
在研究所生殖免疫门诊,常常会听到患者说,来红房子看病,是最后一搏,如果这里都不能成功,那就只能接受没有自己小孩的事实。如何让多次流产的年轻妈妈顺利怀上孕,提升胎儿的存活率?研究所生殖免疫团队反复思索。
杜美蓉偶然间发现对于不明原因的自然流产,环孢素A有促使其发育的可能。在临床应用中,85%的保胎成功率让杜美蓉信心倍增。但是她并没有沉浸在成功的喜悦里。她看到的,是15%失败背后的原因。随着团队的继续研究,一个想法逐渐产生,把导致复发流产的因素一一甄别,不就能“拯救”反复自然流产的患者了吗?
这种不断精益求精的精神也让杜美蓉作为项目负责人申报的课题“胎盘发育不良与蜕膜化障碍致早期妊娠失败的分子机制及其干预研究”被列入重点资助项目。
“谢谢杜医生,您拯救了我的家庭和婚姻,没有这个孩子我不知道怎么办。”顺利怀孕的病人真诚地向她道谢。”“这是我们生殖免疫团队一起努力的结果。”杜美蓉说。用心做临床,让更多的女性能顺利当上妈妈、诞下健康的宝宝。这也是研究所生殖免疫团队最衷心的祝愿。
近年来,研究所团队专家和生殖免疫门诊量达7万余人次。目前采用环孢素A、中西医结合方案,保胎成功率达85%以上,年保胎成功患者超万人。
热爱科研是一切的基础
全球理科学生中,女性只占30%,全球科研人员中,女性只占25%,全球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女性只占2.9%。现在学习生物、医学专业的女生很多,但真正能够坚持做研究的并不多,做得好的更是少之又少。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很多女性并非没有学术悟性和专业能力,往往是在经历婚姻生育、面对生活压力和诱惑后,难以专注和坚持。
科研是一项要花费时间与精力的工作。很多人担心女性是否能胜任这项工作。这也是很多人对女性科研工作者的固有印象。但在复医院研究所,为人妻、为人母后的研究员,为了扎实做好自己的科研,为了兼顾家庭,要平衡好“研究员”、“导师”、“母亲”、“妻子”等多重角色,她们付出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首先要提高工作效率,合理安排时间,平时多反思自己的时间安排有没有问题,能不能再优化。同时夫妻双方做好分工,提前分好家务,有计划地跟科研任务相协调。
“主要还是我对科研的热爱,我是真的喜欢、想做科研。当然还要感谢我家人的鼓励和支持。”青年科研人员李明清说,而她还是有两个宝宝的妈妈。
科研之外她也有小资的一面,下午为自己倒上一杯咖啡,坐在窗边品读自己喜欢的书籍;带上家人孩子外出踏青郊游;约上好友来一场羽毛球比赛。热爱科研,但生活中也不仅仅是科研。
李明清曾荣获第三届中国免疫学会青年学者奖,入选上海市卫生系统优秀青年人才培养计划,入选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当选—年度复旦大学“三八红旗手”,担任三项国自然项目的负责人。她在子宫内膜调控方面颇有建树。
她是研究所众多优秀青年科研人员中的一员。
就是这样一群优秀的女性,形成了红房子研究所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她们在自己的岗位上为人类下一代的顺利诞生做贡献,她们在自己的岗位上为新生儿把关护航。为人类的优生优育,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复医院研究所团队,现有女性职工22名,占比80%。团队科研水平突出,目前承担国家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研究项目、重大专项重点支持项目、重点项目及省市级科研项目等80余项,获得包括中华医学会二等奖、全国妇幼健康自然科学一等奖在内的科研奖励30余项。共计30余人次分别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基金委杰出青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和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等国家级和省部级人才。
她们还有一个梦想:努力打造一支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双一流团队,增强医学学科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她们充满信心、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在科研与临床上努力绽放个人价值,用多样的女性角色演绎,为这个鲜活的集体注入更多的生命力,医院复合型人才团队建设工作。让我们一起期待这一天早日到来吧!
模范
CP
诸臻颖、江睿夫妇
复旦大学比翼双飞模范佳侣
诸臻颖,复医院副主任医师,医院千例无差错奖。江睿,复旦大学医院眼科主任医师,曾获复旦优秀带教老师。
医院,诸臻颖先是在产科轮转,熟悉产科的流程和技术,包括接生、剖宫产,和各种情况的处理。那段辛劳的时光,现在回想起来仍让诸臻颖汗流浃背。在冬日的傍晚,轮到她值夜班,在医院外面的马路上,还没走近院门,她就会下意识地数着待产室亮起的灯光。“每一个值夜班的晚上,都不知道自己将面对什么,需要使出浑身解数。如果房间都亮着灯,我就紧张起来了。哭过,困扰过,焦虑过,但也锻炼了一颗勇敢的心,医生的成长就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诸臻颖回忆道。
从产科到妇科,再到计划生育科,不停的轮转中,时光飞逝如电。在努力学习、工作的过程中,诸臻颖说,最幸运的事是认识了她的爱人江睿。
他们是彼此的知己,也是朋友,其次才是爱人,是伴侣。他们平时沟通交流的话题不断,但又不仅仅停留在生活琐碎,更多的是作为朋友的交流,作为同行的探讨。
20多年前,他们是彼此的铠甲和软肋;20多年后,他们对彼此始终满载渴望,如鲸向海,如鸟归林。
现在回忆起和丈夫援疆的日子,诸臻颖仍然自豪不已。婆婆身体也不好,只能她自己一个人带孩子,白天给病人治病,晚上回家还要带娃,孩子都叫她铁人妈妈。
他们说:“医学是恩泽后辈的千秋伟业,家庭是遮风避雨的幸福港湾。事业和家庭相辅相成,不可或缺。”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真正做到了相濡以沫,携手共进。
资料来源:工会
原标题:《女神节,我们推荐红房子这些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