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使疫情险,他自从容度!
——军医宋立强的战“疫”故事
孙庆秀孙金钢解放军报客户端记者高辉
努力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如何进行科学精准救治?近日,一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合并症处置专家建议》的专家共识新鲜出炉,这对制定重症患者全身管理方案,提高治愈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宋立强,医院重症医学一科副主任,是该共识的主要编写者之一。
呼吸危重症专家宋立强。(高辉摄)
记者追随他在病房巡视的踪迹:时而静驻思索,时而快步向前。记者听到了他仔细询问高流量吸氧患者的症状,安抚其紧张的情绪;看到了他盯着辅助通气患者的监护仪,沉思之间不断调试着呼吸机的旋钮。他眼罩屏上不断地出现白色雾气,又被“涓涓细流”勾画成不规则水迹。已经持续工作5个多小时了,他的体态中仍然看不出疲惫,长期负责呼吸重症监护室工作,宋立强早已习惯了争分夺秒。
宋立强与医护人员讨论患者治疗方案。(高辉摄)
诊断病情,精准科学
清晨,宋立强刚到更衣室,对讲机就传来红区值班医生的呼叫:“上呼吸机的9床脉搏氧维持不住了,赶快抢救!”宋立强加快速度穿好防护服直奔病房。时间就是生命,这是一位大面积脑梗合并重症新冠肺炎患者,什么原因导致病情加重,生命垂危?宋立强大脑飞速运转着,用多种设备一一进行快速检查,查阅患者近期床边胸片,寻找病因。经过一系列操作和鉴别判断,排除了参数设置不当、痰堵……“肺部感染加重是低氧的主要原因,采取俯卧位!”宋立强说。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一脸青紫的患者终于泛出红晕。事后宋立强讲述了抢救过程,记者都为他们捏了一把汗。
宋立强跟医护人员们总结:“肺内、肺外的多种病因均可能导致慢性呼吸衰竭急性加重。头脑里需要逐渐积累、形成清晰的鉴别诊断路线图,结合患者的临床病情特点,迅速做出准确的判断。”
宋立强(右二)利用气管镜为患者吸痰。(高辉摄)
一名从外院转入的71岁重症患者,接诊的宋立强将抗病毒、抗细菌、保护胃黏膜、中药及加强营养支持等常规救治方案逐一落实。然而,老人呼吸困难的症状继续恶化,不得不佩戴无创呼吸机。透过呼吸机面罩,老人显露出无助的眼神。咳嗽咳痰不明显、中性粒细胞不高、淋巴细胞中度下降……抗炎方案继续滴定式加量!宋立强每日盯着老人的呼吸频率,反复研究病情变化,适时调整诊疗方案。终于,老人3天后脱离了呼吸机,虽然语言表达不甚清晰,但眼神里写满了希望。
宋立强为病人实施个体化治疗。(高辉摄)
对待患者,温暖贴心
“你不能随便把我搬出监护室,万一病情反复再进来就难了!”65岁的患者老李每次查房都向宋立强表明态度。即使刚进入ICU的第2天,发热、头痛、全身肌痛和厌食等症状就明显好转,第5天气短症状有所改善,老李也心有余悸,看着监护室患者在周转,甚是担心。“放心吧,你加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