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谣,不传谣”是我第一次经历疫情时听得最多的一句话,我想现在看到这个标题的家人们此前应该听说过“阿司匹林”要被氯吡格雷替代作为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了。在此我想说:百年药物“阿司匹林”并未被替代,更不存在由于副作用太大被替代这种说法,只能说氯吡咯林在抗血小板聚集上有其独有的特点。
“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这两种都是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阿司匹林”通过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来达到抑制血小板聚集的目的。氯吡格雷通过生成活性代谢产物,来不可逆抑制ADP与血小板P2Y12受体的结合。最终达到抑制血小板聚集的目的。“是药三分毒”,无论是这两种药中的哪一种都有一定的副作用。
一、血栓何来?
看到这个“血栓”这个词,我想大家会有疑惑,我们在讲两种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怎么突然转折到了血栓?众所周知,血栓是一种病,血栓还是一种由血小板聚集引发的一种疾病。下面听我为您细细讲来。
血小板是我们人体不可缺少的物质,属于血液中的有形物质。来源于体内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胞浆裂解脱落下来的小块胞质,血小板对人体的止血机能发挥着重要作用。如血管因创伤而流血或体外因磕碰而流血时,血小板带着它凝血的武器就奔赴战场,片刻就把伤口止住。
血小板通过黏附在伤口处,拿出它凝血的武器,释放出它凝血的能力。这是血小板再召集出他的伙伴在伤口处聚集成团,形成松松软软的止血栓子。到了这一步,伤口差不多就已经止住,别看这个过程看着漫长,真正实施起来是很快的。
“凡事都有正反面”,血小板的沉积与白细胞的积聚和陷入的红细胞沉积在一起导致血栓的形成。当人体中内膜受到损伤时,内皮细胞会发生变性、坏死脱落,导致内皮下的胶原纤维裸露,从而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的Ⅻ因子,内源性凝血系统被激活。
从而使损伤的内膜释放组织凝血因子,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此时受损的内膜表面将变得粗糙,内源性凝血系统和外源性凝血系统释放出的血小板在受损内膜表面聚集,主要黏附于裸露的胶原纤维上导致血栓。
血流改变也将导致血栓形成,由于血液流动速度变慢或者血流流动过程中产生漩涡也是造成血栓形成的一个原因。血液性质的改变,当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增多而导致血液凝固性增高时,血液的性质出现变化也可以导致血栓的发生。
其中血栓可分为多种:白色血栓、红色血栓、透明血栓和混合血栓。而治疗血栓也大致从三方面入手:抗凝血药、抗血小板聚集和凝血栓药,其中“阿司匹林”和“氯吡雷格”这两种药物主要针对的是抗血小板聚集来达到治疗血栓的作用。
血栓会导致什么症状?血栓很可怕,血栓可以导致血管局部堵塞,从而引起器官缺血,缺氧而衰竭。血栓可以出现在人体任何部位的动脉里,出现在脑血管的分叉处就会造成脑梗死或脑栓塞,出现在冠状动脉处就可能会引发冠心病,而这些疾病都有可能引起猝死。
二、首选药物阿司匹林
以上我们可以得出血小板聚集有其有益的一方面,也有其不利的一方面,正是对应了那句古话“福满则溢,过满则亏”。血小板的聚集对身体潜在的危险巨大,轻则造成血管部分堵塞,身体内器官功能衰竭,重则影响生命,造成猝死。
为了解决血小板聚集而导致的血栓疾病,出现了各类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替罗非班”和“西洛他唑”等药物,但抗血小板聚集当属“阿司匹林”最佳。
大家开始了解“阿司匹林”想来不是因为“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显著,而是通过“阿司匹林”解热镇痛的功能知道它的。我们文中所说的“阿司匹林”和大家了解的“阿司匹林”是同一种药物。确实经科学临床试验表明“阿司匹林”通过扩张血管短时间内可以起到对疼痛的缓解作用。
“阿司匹林”自年上市,是解热镇痛领域应用最早、最广和最普通的解热镇痛药抗风湿药,后来“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聚集的特性被科学家发掘,再到后来“阿司匹林”作为商标远销全球各地。
我们抛开“阿司匹林”其他的特性不谈,言归正传,“阿司匹林”是怎么对血小板聚集而形成的血栓发挥作用的?“阿司匹林”对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抑制血小板的释放反应,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阻止血栓形成。
目前“阿司匹林”是治疗血小板聚集的最佳药物,但在此可能会存在质疑,近年来因“阿司匹林”造成的悲剧不胜枚举。如:肺部感染患者被注射“阿司匹林”,出现严重哮喘、术后疼痛医生注射“阿司匹林”致使患者呼吸困难,医院赔偿患者数万元等。怎么能保证“阿司匹林”是治疗血小板聚集的最好药物?“事实胜于雄辩”。
医院就诊时,医生的药方上还是“阿司匹林”居多。但医生会提前了解你的病史,判断你是否是因血小板聚集而导致的血栓。如果确认患者为血小板聚集所导致的病症,还会对你的肠胃情况做一个简单的了解,“阿司匹林”对肠胃有一定的刺激作用,患者服用药物后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部疼痛和胃出血等不良反应。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还会要求做胃镜检查。如果患者有慢性鼻炎疾病,医生需要考虑“阿司匹林”诱发呼吸道症状这一潜在因素。可以通过阿司匹林激发试验来判断患者有无阿司匹林不耐受现象,进而考虑患者是否适合服用“阿司匹林”治疗血栓。
由于一些失误或错误使用“阿司匹林”造成的悲剧增加了我们对阿司匹林作用的怀疑,但阿司匹林目前仍是公认的抗血小板首选的药物。所以为了保护您和家人的健康,服用“阿司匹林”之前我们需要了解关于它的这些知识。
“阿司匹林”服用时最好选择饭后使用并且与抗酸药物同用,阿司匹林不耐受、哮喘和鼻息肉患者应将自身情况主动告知医生。患者服用“阿司匹林”一定时间后出现腹部右上方疼痛不适的应立即与主治医生取得联系,判断是否继续用药。
三、助攻氯吡格雷
某医生为一个脑梗死患者口服阿司匹林治疗后,患者出现呼吸困难、胃肠道不适,后更换氯吡格雷进行治疗,情况好转并成功治疗。是否可以说明氯吡格雷比“阿斯匹林”的治疗效果更好?副作用更好?
从上文我们不难看出,虽然“阿司匹林”有一定的副作用,并伴随着一些不良反应,但“阿司匹林”仍是目前公认的抗血小板聚集最佳药物。“阿司匹林”的不良特性也是针对特殊患者才会出现的一些针对性的症状。我们回到该小标题首段提到的例子,将“阿司匹林”替换成氯吡格雷后治疗成果显著,并且没有出现不良反应。
确实在一些方面氯吡格雷相较于阿司匹林有它特有的优势。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同为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氯吡格雷有哪几大优点:氯吡格雷也是通过抑制血小板的聚集来抗血小板聚集。但他作用的位置不同,氯吡格雷是通过作用于血小板的ADP受体,抑制ADP对血小板产生的诱导聚集反应,达到抗血小板聚集的效果,对血小板聚集效果显著。
氯吡格雷对肠胃的刺激相对较小,可以不考虑饭后还是饭前使用。当患有血栓的患者同时患有胃溃疡,这时医生更倾向于用氯吡格雷代替阿司匹林治疗患者的血栓。但刺激小并不代表不受刺激,由于氯吡格雷抑制了血小板的聚集,所以仍有胃出血的风险。
氯吡格雷是冠心病、心肌梗死、心绞痛、心脏搭桥和支架术后的常用药物。减少心梗等心脑血管疾病,为什么氯吡格雷对这些疾病有功效?究其根本,还是因为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也成就了氯吡格雷在治疗这些疾病中的地位。
氯吡格雷相较于阿司匹林这样的百年老药有一个明显的缺点,那就是价格比阿司匹林贵很多。作为百年老药的阿司匹林生产、提取、制备工艺均已完善,而作为抗血小板药物的新手小花氯吡格雷,生产工艺还不够完备。
尽管前段时间氯吡格雷的价格已经下降,但价格仍是它的一个缺点。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总有一天氯吡格雷会如阿司匹林一样走入寻常百姓家,造福百姓。
并且虽然两者同为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但在抑制血小板聚集这方面氯吡格雷无法替代阿司匹林独当一面。多数情况下还是氯吡格雷占辅助地位,发挥作用。但氯吡格雷有其自身优势,有其适合的患者人群,在氯吡格雷适合的领域,它的作用也是相当巨大的。
小结
以上我们介绍了两种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一个是“阿司匹林”,另一个是“氯吡格雷”。两种药物均是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来达到抗血小板,治疗血栓的目的,它们各有优劣。但目前仍是“阿司匹林”为公认的首选药物,“氯吡格雷”占辅助地位,但在此叮嘱家人们看病前与医生做好交流,方能对症下药。
“是药三分毒”,不到不得已的时候还是不要吃药,但身体需要我们也不能“讳病忌医”,谨遵医嘱,配合医生。无论什么病都会好起来的,在现在这个社会,个人了解一些养生知识、保健知识以及药物知识本无错。但网上舆论众多,在此我想叮嘱各位家人们,要擦亮眼睛,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