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肺透膜病网站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代表委员讲述武汉抗疫亲历
TUhjnbcbe - 2023/9/24 20:56:00
北京医院扁平疣 http://m.39.net/news/a_8813087.html

长江日报-长江网讯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有一群人大代表和*协委员,在抗击新冠疫情时白衣执甲,驰援武汉。25日,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连线了其中4位。他们深情回忆了在武汉的战疫时光,并齐声为武汉鼓劲加油!

全国人大代表张伯礼:

不屈不挠的武汉

未来会越来越好!

从1月27日至4月16日,院士张伯礼在武汉奋战81个日日夜夜,与武汉结下不了情。

情到深处难自禁。5月22日,天津代表团全体会议审议*府工作报告时,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说起在武汉的抗疫经历时,看到武汉同行们已连续奋战20多天,还有人病倒,又一次哽咽落泪……

(图为:全国人大代表张伯礼)

25日晚9时许,长江日报记者辗转联系上正在北京参加两会的张伯礼院士,他为自己奋战过的城市鼓劲加油:不屈不挠的武汉,未来会越来越好!

急赴武汉组织的信任是无价的

疫情如山倒。

1月24日,以钟南山院士为组长、14位专家组成的新型冠状病*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科研攻关专家组成立。张伯礼院士系14位专家之一。

两天后的晚上,正在天津忙于疫情防控的张伯礼,接到国家疫情防控指导组的电话。

“请您明天早上,赶到北京机场集合。”“什么事?”“到武汉去。”“多长时间?”“3个月。”“那么长时间,准备什么东西?”“不知道。”“还有谁一起去?”“不知道。”

72岁的张伯礼说,这是一件很悲壮的事,“当时武汉的情况已经很严重了,并且当时对新冠病*的了解远不如现在了解得这么多”。

在张伯礼看来,“72岁年龄,不是情况紧急,组织不会让你来。还有,就是信任,组织叫你来,是一份信任,这份信任是无价的,绝对不能推”。

刻不容缓。

1月27日,即大年初三,张伯礼来到武汉,作为中央指导组中医药专家,此后一直战斗在最前沿。

大水漫灌让患者普遍服用中药早期干预

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在武汉召开的会议上,医院人满为患,确诊患者、疑似患者、无法排除感染可能的发热患者、确诊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四类人员”,存在交叉感染风险的状况,张伯礼院士提出,必须马上对患者分类分层管理、集中隔离,建议征用学校、酒店作为隔离观察点,给患者普遍服用中药,用“大水漫灌”方式达到早期干预目的。

这一建议很快被采纳。在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推动下,武汉开始征用学校、酒店作为隔离观察点,并为集中隔离的疑似患者普遍服用以治湿*疫为主要功效的中药袋装汤剂。

与此同时,张伯礼院士和同是中央指导组专家的首都医科医院刘清泉院长,主动请战,提出筹建一家以中医药综医院。

时间就是生命。2月14日,张伯礼挂帅中医“国家队”,率领来自天津、江苏、湖南、河南、山西等地名医护人员组成的中医医疗团队,医院,对患者采取纯中医药治疗,同时辅以太极拳、八段锦等方法进行康复。

穿上防护服,72岁的张伯礼为病人治疗,没有觉得累。医院副院长熊侃说:“和张院士相处的日子里,不仅体会到中医的博大精深,更是体会到一个中医大家的医者仁心。”

3月10日,医院正式休舱。共接收患者名,没有1例转为重症,且患者返阳率为零。

“后来,武汉投医院中,中药使用率超过90%。”张伯礼说。

深厚情谊和武汉会常来常往

由于多日劳累,张伯礼院士在武汉做了胆囊摘除手术,手术前自己签字,“肝胆相照,我把胆留在武汉了”,胆囊摘除第三天就投入救治工作。

其间,张伯礼院士的儿子——天津中医院风湿免疫科副主任、天津中医院医院执行院长张磊,也主动请战来到武汉。张伯礼叮嘱张磊:“把你的病人看好,不要来看我。”

医院休舱后,张伯礼仍然牵挂在江夏普安山康复驿站的康复患者,不定期去坐诊,与许多“康友”结下深厚的友谊。

张院士还在武汉“传帮带”。4月6日上午,张伯礼院士、刘清泉院长传承工作室,医院。医院7名重症医学科、呼吸科等医生拜师张伯礼、刘清泉。未来,工作室将保障抗疫期间科研攻关项目的顺利完成,同时,培养一批高层次的中医药在重症、急症方面人才。

从寒冬腊月,到春暖花开,再到蛙鸣蝉叫,72岁的张伯礼院士,不仅把“胆”留在武汉,还在武汉播撒下深厚的情谊。

在武汉奋战81天,临别之时,张伯礼院士的话,至今在荆楚大地回响:武汉是英雄的城市,武汉人民做了贡献,但还是要坚持一下,现在武汉市是全国最安全的城市。我们在武汉留有很多联络线,还收了徒弟,还开了专家门诊,两个月来一次武汉,跟武汉会常来常往。(记者胡义华通讯员杨丰文)

全国*协委员王建业:

一日武汉人

终生武汉情

2月7日,62岁医院第二批援鄂医疗队奔赴武汉。抵达武汉的第二天,医疗队就整建制接管了华中医院中法新城院区B座11层(东区)重症病房。

(图为:全国*协委员王建业)

“50张病床,一夜收满病人。”作为领队,王建业深感责任重大,“一要和重症病人一起闯关;二要保证医护人员安全。”

5月25日晚,正在参加全国两会的全国*协委员、医院院长王建业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回忆自己在武汉的抗疫故事。

竭尽全力为每一个生命护航

尽管从战疫一线回北京已经一个多月,但谈到最初到武汉时,王建业仍觉得仿佛发生在昨天。

“我们到病区还不到2个小时,一位危重症患者就被送了进来。”王建业告诉记者,他们甚至还不清楚病人的病史、病情程度,都没来得及抢救,病人就去世了,“我和我们的队员有不少都参加过抗击SARS,在北京时想到武汉形势很严峻,但到了‘战场’,惨烈程度还是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王建业说,新冠肺炎重症患者中,多数是中老年人,很多患者伴有基础性疾病,给救治带来很大难度。吸取第一批北京援鄂医疗队的经验,第二批队伍涵盖心脏科、肾内科、消化内科、内分泌科、肿瘤科、中医科、放射科等多科室,通过多学科综合治疗,按照“一人一议、一人一案”制定救治方案,竭尽全力为每一个生命护航。

2月下旬,一位47岁患有晚期糖尿病的新冠肺炎患者,在进行气管插管操作时心跳突然停了。心内科、重症科和专门做血滤和透析的专科护士迅速到位抢救。

“我们给患者上了床旁血滤机,但是血氧饱和度一直上不去,只有85%左右。”王建业说,患者全身发紫,他们当即开会讨论下一步治疗方案。当晚,专家们给病人做了ECMO(体外膜肺氧合)。两天后,患者顺利撤机。之后,各项指标在医护人员全力救治护理下逐渐好转,并在他们撤离武汉的时候,核酸检测结果转阴。

有的医生双手泡到发白也不叫苦

刚到武汉的时候,王建业感觉自己每时每刻都在被各种事情推着走。用他的话说,就是“24小时随叫随到,根本不知道是星期几”。

但在他眼里,再苦也没有一线医护人员苦。“战疫之初,一线医护人员穿着防护服不吃不喝工作六七个小时。”王建业回忆,医疗队的一位医生,双手常年患有严重湿疹,需要保持干燥,但在全套隔离防护下,需要戴双层手套,闷热潮湿不透气。出了隔离病房,摘下手套双手都被泡得发白,甚至皮肤破溃。“但这位医生从不叫苦叫累,默默地自行处理,一次次进入污染区”。

王建业带领的第二批援鄂医疗队有名队员,他们中既有年过六旬的老专家,又有95后生力*,很多人都是家中顶梁柱。“有的人推迟了婚期,有的人甚至都没告诉父母,还有的家中老人刚刚做完手术,孩子、老人都需要照顾,他们请其他亲人帮忙照料,自己义无反顾来到武汉”。

“出院患者没有不流着泪感恩的”

作为国家老年医学中心,医院在救治老年患者中优势突出。在与老年患者的相处中,医院的医护人员也非常和气。“我们所负责的病区医患关系非常好。”王建业说。

有段时间,他看到不少医护人员总是带着巧克力、医院,让他很担心会发生病区污染等情况。一开始他不了解情况,还跟值班医护人员交代,不要在上班时吃东西,走的时候吃饱一点。“后来我才发现,原来医护人员带的这些零食都是为患者准备的”。

有些转危为安的患者说很久没吃到水果了,细心的医护人员听到后便记在了心里,第二天就把自己的水果带过来给患者。医护人员的赤子之心,无不让人动容。一位康复后的老奶奶流着泪对年轻护士说:“你们在北京轻轻松松地多好,还要大老远地跑来。你们都是孩子啊,24小时在病房里跑来跑去,冒着感染的风险,无微不至地关怀照顾我们,我看着都心疼。”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患者的眼泪。”王建业说,“从我们这里出院的患者,没有不流着泪感谢我们的。我们撤离的时候,武汉人民自发送别我们,我这辈子都不会忘记。”

王建业寄语武汉:如果没有万武汉人民的高度配合,这场武汉保卫战不会取得胜利。一日武汉人,终生武汉情。我们一定会再回来的。(记者王恺凝)

全国*协委员孙铁英:

能为武汉出这份力

我很自豪

“经历了此次战疫,我更感受到应重视基层医疗‘守门人’的培养。”25日晚,全国*协委员、医院大内科主任孙铁英教授在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谈到,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湖北代表团审议时,提出织牢织密公共卫生防护网,她深有同感。

(图为:全国*协委员孙铁英)

“我是老兵,去一线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61岁的孙铁英教授主动请战。来到一线后,她埋首在重症病房,和同事们抢救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践行着她口中的“医者天职”。

17年前,孙铁英就走上了抗击“非典”的一线战场,多年来,作为有40年工作经验的呼吸科专家,她始终冲在重大突发急性传染病救治工作的最前线。这一次,孙铁英没有考虑过自己的年纪,她只有一个念头:“我是老兵,去一线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2月7日,元宵节前一天,孙铁英随医院第二批援鄂医疗队奔赴武汉。上飞机前,她在朋友圈动情地写下心声:“和平时,我们是白衣天使;‘战时’,我们是白衣战士!”与她一起赶来武汉的,是医院十余个科室负责人亲自带头的精英团队,并将呼吸机、超声心动仪等各种家当带来武汉,“医院”。

抵达武汉的第二天,医院援鄂医疗队整建制接管了华中医院中法新城院区B栋11层东区重症病房。在孙铁英看来,“救治每个人,都是一场大考”。

3月3日,是孙铁英的61岁生日,那天,她经历了惊心动魄的一夜。病区收治的一名男性患者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压,肾功能不佳,当时已经接受了气管插管。3日当晚,患者的病情急转直下,专家们果断决定实施ECMO植入手术。此后,这位患者成了病区的“重点对象”,医护们轮班守护,密切监控各项数据,连饮食也不敢有一丝松懈。得益于多学科诊疗团队的通力协作,一周后,患者有了明显好转,并成功撤机。

“脑子里想的都是病人的事,忘了什么是累”

为了更好地开展高龄患者救治工作,孙铁英和其他专家采取了专家查房制度,对所有重症、危重症及死亡病例进行研究讨论、总结经验。

医疗队还采取了每日联合会诊机制,在驻地的专家、医生组长通过视频与病区建立远程会诊,讨论危重病例,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医院作为国家老年医学中心,在老年病诊治和护理方面有着丰富经验,多学科团队在诊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护理团队也让孙铁英赞叹不已。她告诉记者,很多患者病情危重,又与家人长期分离,情绪低落甚至不肯积极配合治疗,“有些人不肯吃饭,护士就一点点喂下去,排泄物也由他们负责清理,从没说过脏苦累”。医护的付出换来了患者的真心,很多高龄患者被深深感动,“你们简直胜过了我们的孩子”。

来到武汉后,家人朋友常常询问孙铁英“累不累”,她告诉记者,“当脑子里想的都是病人的事,早就忘记了什么是累”。

“60多岁还能为武汉出这份力,我很自豪”

在武汉的两个月,孙铁英分不清星期几,白天黑夜颠倒地工作也成了常态。为了能随时在

1
查看完整版本: 代表委员讲述武汉抗疫亲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