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椎管内麻醉经常用于产科的剖宫产术,然而产科麻醉的特殊性让麻醉医师总是十分担心。一旦出现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看着急剧下降的血压,没有哪个麻醉医师能镇定自若。
为了让广大同仁能从容应对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本期,我们分享一例典型病例给大家:
患者,女性,28岁,体重90kg,既往健康,本次术前能仰卧无不适感。孕期体重增加2kg。入院检查:全身水肿(+++),尿蛋白(+),腹围cm,宫高42cm,略大于孕周。
心电图示:ST段T波异常(下侧壁),异常心电图。
术前诊断为:足月妊娠。
入手术室血压:/70mmHg,心率次/分,取L1-2间隙行硬膜外穿刺,穿刺顺利,回抽无脑脊液、缓慢推入2%利多卡因5ml,头向置管4cm,置患者于平卧位。
5分钟后患者无异常,再次从硬膜外导管推入2%利多卡因10ml,6分钟后患者感头晕、恶心。测血压75/35mmHg,心率次/分。
快速输液,立即静脉注射麻*碱20mg,效果不佳,接着患者出现躁动,诉全身不适,呼吸困难,立即面罩加压给氧,再次静推麻*碱20mg,但患者仍烦躁不安,呼吸困难加重,口唇发绀。测血压:56/25mmHg,心率次/分,听诊双肺呼吸音清,无干湿罗音。急将手术台左倾并推移子宫,但随即血压已测不出,心率次/分,患者仍烦躁,发绀进一步加重,意识逐渐消失。立即快速静脉滴注多巴胺60mg,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mg,血压很快回升至/60mmHg,神志迅速恢复,此过程共约12分钟。
此时测麻醉平面在T8以下。保持推移子宫,手术顺利结束,母子平安。
这个病例虽然最终无事,但其中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比如,首次推注2%利多卡因5ml作为产妇的硬膜外实验量是否合适?脉搏血氧饱和度波形的变化,对血压的指示,是否优于袖带测压?左倾手术台的动作,是否应该更为提前?单次注入多巴胺60mg,是否合适?
带着这些疑问,围麻醉期突发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应该引起我们一些思考:
1.术前充分的医患沟通
古希腊希波克拉底曾说过:“世界上有两种东西能治病,一是药物,二是语言,比了解疾病更为重要的是了解患者。”可见良好的沟通是保证医患关系和谐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基础。“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也要求医生必须具备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
医患沟通作为麻醉医生非技术性的内容之一,在维护良好的医患关系、减少医患矛盾、降低医疗纠纷发生率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麻醉医生是一个具有高风险的职业,麻醉的相关操作均为有创性,麻醉药物的不当使用将会导致致命的后果,素来有“麻醉医生是患者手术时的生命保护神”的说法,充分体现了麻醉科医生工作的重要性。
面对当今复杂的医疗环境,麻醉科医生更应注重提高医患沟通技巧,从而减少医患矛盾、医疗纠纷发生。
2.常规吸氧和预防性输液
麻醉后常规吸氧以提高母体和胎儿的氧分压,发生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后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并且做好新生儿抢救的准备。
(1)输液部位:
妊娠晚期子宫压迫下腔静脉,下肢静脉血液回流缓慢,血管内压力高于上肢,而且椎管内麻醉后会引起下肢血管扩张,而上肢静脉不受压迫,也不受麻醉阻滞的影响,上肢输液回流顺畅有利于加快输液和救治,一旦发生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能及时补充有效循环血量,所以输液部位应选择上肢静脉。
(2)液体种类:
相关研究表明,适当的输液可以对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的发生起到减轻和预防作用,胶体液和高渗晶体液效果优于等渗晶体液,约75%的晶体液会转移至组织间隙,扩容效果只能维持15分钟;而胶体液在血管内存留时间长,通过提高血管内胶体渗透压可有效改善心排血量和组织灌注不足。
3.麻醉方法
在椎管内麻醉后及手术中,保持清醒的产妇有利于发现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相比全麻,剖宫产手术更多采取椎管内麻醉。椎管内麻醉包括连续硬膜外腔阻滞麻醉、蛛网膜下隙阻滞麻醉和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妊娠末期硬膜外腔狭窄,采取椎管内麻醉方式应减少局麻药用量。如选择连续硬膜外阻滞,须先给试验量然后分次给药,监测阻滞平面防止广泛硬膜外阻滞。蛛网膜下隙阻滞具有起效快、镇痛效果好、肌松完善的优点,但易发生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
总之,面对“不容有失”的产科麻醉,我们还有很多细节需要去做。如果您对这个病例有哪些好的处理建议,欢迎您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