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肺透膜病网站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百岁院士张金哲开创我国小儿外科行医70余
TUhjnbcbe - 2023/5/31 21:17:00

新京报讯(记者戴轩)今天(9月25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金哲一百岁了。年,他创建了我国首个小儿外科,更早的时候,他就站上了手术台。70多年里,他治病救人、著书育人,推动我国小儿外科从无到有,发展出成熟的医学体系。

即便年迈,张金哲也不曾从医学一线真正退休。去年,他每周仍固定出诊,现在还会参与疑难重症患儿的查房。

张金哲在自己的百岁生日会上发言。医院供图

年至百岁仍在医学一线

在自己的百岁生日会上,张金哲的发言主题仍是医学。

他的头发已经全白了,随着年龄增加,听力也不如以前,但精神还算矍铄,旁人多次劝他坐着说话,他坚持站着。

在小儿外科领域,张金哲是精神领袖,为了看他一眼,很多年轻的小儿外科医生从外省赶来。

他专门准备了发言稿,提出了多条对儿科医学发展的建议,譬如重视家长在患儿护理与康复中的作用、提高外科医生对肿瘤疾病的认识和诊疗决断力。

张金哲从未从儿科医学中“退休”。直到去年,他每周还会固定在医院出门诊,为来自全国各地的小患者看病。由于新冠肺炎疫情,今年他减少了门诊,仍然在参与疑难重症患儿的查房。科室里有一个五六岁的小患者,胃肠畸形,病情复杂,前不久,张金哲刚去病房了解孩子的病情,提出了诊疗意见。

他的兜里仍时刻放着小道具。有小朋友上台给他送生日礼物,他笑眯眯地从西装兜里掏出一条灰色的手帕,给孩子变了两个魔术——这是他特意学的,出诊时,只要这样变一个戏法儿,孩子们就会不害怕了。

在女儿身上试验新疗法拯救皮下坏疽患儿

张金哲出生于天津市宁河县(现宁河区),18岁考入燕京大学,开始了医学生涯。

战火纷飞的年代,学医曲折颇多,张金哲多次转学才完成学业。抗战胜利后,张医院(现医院),成为一名医生。

当时,我国小儿外科还没有起步。年前后,“皮下坏疽”医院的产科病房。这种新生儿极易发生的急性皮下组织细菌感染化脓,传染性强,致死率几乎是%。看着大量新生儿死去,张金哲提出在感染扩大前切开患处放出脓血的办法,但受到“化脓未局限、未熟透,不准切”的传统医学禁忌,这个方案没有得到其他大夫的支持。

张金哲的女儿也在此时出生,不幸感染了皮下坏疽。不动刀没有活路,动了,至少能够验证方案是否可靠。没有和妻子商量,张金哲拿起手术刀划开了女儿的患处,随着女儿康复,这一治疗方案终于被接受,大量原本只能等死的皮下坏疽患儿,得到了生存的机会。

开创我国小儿外科曾获国际小儿外科“诺贝尔奖”

年,张金哲30岁,医院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小儿外科专业;5年后,张金哲在医院,参与创建小儿外科中心。他被国际同行称为中国小儿外科之父,在我国小儿外科的发展史上,发挥了开创性的作用。

在外科手术中,麻醉至关重要,20世纪50年代,我国麻醉水平严重滞后,很多手术无法推行。张金哲和麻醉专家谢荣合作,首创肌肉注射硫喷妥钠基础麻醉加局部麻醉的方法。得益于这一技术,小儿外科手术得以在全国各地开展。

20世纪60年代,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发病率占到肝肠外科的第二位,当时国际上推崇的方法要做三次手术,术后死亡率高。张金哲转变思路,将肠子拖出肛门外做切除,然后用自己改良设计的钳子斜着夹住创面,等待伤口自行愈合。这一方法只需一次手术,死亡率大大降低。年《环钳斜吻合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论文发表后,张金哲一举成名,该术式也在国际上被命名为“张氏钳”。

国际上以“张金哲”名字命名的治疗方法,还有“张氏膜”“张氏瓣”等。他的各项发明达50余项,主编及参与著书30余部。他首创的“基加局”(上述麻醉方法)、“摸肚皮”(一种徒手体检法),加上潘少川教授发展的“扎头皮”(一种固定穿刺法)并称为“北京三绝”,在我国被外界技术封锁的特殊时期,为小儿外科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张金哲的耕耘,推动了我国整个小儿外科的发展。他主持编写了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小儿门诊外科学专著,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小儿外科医学骨干。70年过去,我国的小儿外科专业从无到有、快速发展,已从单一学科发展到拥有泌尿、肿瘤、心脏外科等十几个学科,并拥有成熟的医教研防医学体系,且逐步走向微创化、分子化、数字化。

年,张金哲获得了英国皇家医学会授予的丹尼斯·布朗金奖——这一奖项被公认为国际小儿外科界的“诺贝尔奖”。年,他获得了世界小儿外科学会联合会颁发的终身成就奖。

生日会上,张金哲给上台的小朋友变魔术。以前出诊时,他也常常这么做,以此打消患儿的恐惧。医院供图

行医之道:治病不能忘记人文关怀

医院肿瘤外科主任王焕民是张金哲的学生。今年教师节前一天,医院工作,王焕民和同事们为他献花,他拉住年轻人们,给他们讲了自己在人文医学上的思考。

相比成人医学,儿科有其自身的特点。就医过程中,患儿无法像成人那样理解、沟通、表达,面对医生的诊疗行为容易陷入恐惧。张金哲认为,儿科医生应该“多哄少碰,多教少替”,看病的同时,鼓励和帮助家长参与到照护中。做完手术,医院,家长能否做到科学照顾,关系到患儿的恢复效果,如肛门闭锁的患儿术后需要扩肛,这一过程需借助专门的器械完成、有一定操作标准,医生应尽量教会家长其中关窍。

“他看到的不光是疾病,更多的是人。”王焕民说。有时,科室接诊了疑难患儿,医生们向张金哲请教办法,他除了给专业意见,还会提醒年轻人考虑患儿的家庭状况;自己出诊时,他会起身迎接患儿,触碰患儿皮肤之前会先将手洗净、搓热,也会详细地告知家长孩子的病情究竟怎么回事。

令人佩服的还有张金哲的远见。

早在二十年前,小儿肿瘤还是“罕见病”,病人少、治疗难、学科发展慢,“前景”堪忧。张金哲却认为,小儿肿瘤是小儿外科未来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到今天,受肿瘤困扰的患儿越来越多,这一学科果然迅速发展起来。

这也成为张金哲近年来最牵挂的主题。他频繁地谈论这个话题,在生日发言上,他提出的最后一个建议,是儿外医生应该提高对儿科肿瘤的认知、提高决断力、学会总结经验和修正方案,努力让肿瘤患儿“无苦、无痛、无瘤生存”。

新京报记者戴轩

编辑张畅校对李世辉

1
查看完整版本: 百岁院士张金哲开创我国小儿外科行医70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