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故事
本报记者奚振海通讯员谭媛支荣
生命,总给人以惊喜。
然而,桂林一对25+1周早产、超低体重的双胞胎姐弟,却给人惊吓不断:不能自主呼吸、动脉导管未闭、消化道出血……
医院新生儿科团队不言放弃,经过多天的抢救、治疗、康复……带着龙凤胎宝宝一路披荆斩棘,乘风破浪,顽强地闯过一道道生命难关,再现生命奇迹。
8月中旬,姐姐体重达到了g,弟弟体重g,两人能自如地呼吸新鲜空气,一餐奶50ml一气呵成,还学会了撒娇要抱抱……两个“小不点”在医护人员的不舍和祝福中,康复出院了!
初生的脆弱生命
这对胎龄25+1周的小宝贝是4月9日在桂医附院产科出生的,出生时姐姐体重g,弟弟体重g。姐弟俩一出生便发生了窒息,肺发育也不成熟,没有有效的自主呼吸,需要立即插上气管导管转到新生儿科上呼吸机治疗。
对于新生儿科治疗团队来说,由于超早产儿的各个脏器尚未发育成熟,每一个治疗方案,都需要深思熟虑,每一项护理操作,都必须小心翼翼。
早产宝宝需要长时间住院治疗,血管细如发丝又增加了打针的难度。为了减少治疗期间反复穿刺的痛苦,护理团队的PICC小组凭着娴熟的技术,在宝宝出生后第二天便顺利为他们做好了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PICC),而且采用导管尖端腔内心电定位,减少反复摄片对宝宝造成的X线伤害,这也是用药治疗和输静脉营养保障宝宝顺利长大的重要通道。
不容犹豫的抉择
除了新生儿肺透明膜病,两个宝宝还出现了动脉导管未闭,尤其是弟弟,由于动脉导管管径较大,出现了部分静脉血分流入动脉,呼吸机参数需求很高而且血氧极不稳定。
当务之急是要想办法关闭动脉导管!当时团队陷入了两难的抉择:要么尽早口服布洛芬促进导管闭合,可宝宝从出生后就开始出现消化道出血,凝血功能也极差,服药可能会导致出血加重且关闭效果不佳;要么手术关闭动脉导管,但宝宝发育不成熟,麻醉和手术的耐受力都极差。
但是时间和生命都不允许犹豫和等待,治疗团队商量决定:首先调整呼吸机参数保证血氧,然后在输血小板、输冷沉淀、补充凝血酶同时,适当鼻饲护胃的凝胶,终于消化道出血控制,争取到了口服布洛芬的机会。
肺部情况在好转,弟弟也非常争气,用药后动脉导管有效闭合,慢慢地血氧稳定、参数下调,于是医护人员改成无创正压通气,这样可以减少机械通气造成的肺损伤。
顺利闯过呼吸关,还有无数的难关在等着他们。
努力让宝宝活得美好
接下来的喂养也是难关。
团队在解决了消化道出血的问题后,便开始给宝宝鼻饲奶喂养,一边要观察他们的喂养耐受情况,逐渐增加奶量,一边要精打细算,为他们设计优化的强化营养方案;同时还不忘训练他们自己吃奶的能力,还请康复医学科医师来为宝宝们做口腔训练……任何细节都不能耽误。
让超早产儿宝宝活着并不难,但要让他们活得好,则不易。
细节决定成败,团队精心呵护,以父母之心温柔对待新生命:定期的脑功能监测和床旁头颅B超随访、营养的个性化管理和持续的体格生长监测、音乐治疗可以缓解宝宝的疼痛和不安、抚触按摩等早期干预促进宝宝的大脑发育、导管穿刺针固定的皮肤保护、暖箱温度湿度的合理设定、挑选合适的尿布以及环境避光减噪等,每一个小细节他们都争取做得完美。
早产宝宝的成长道路充满着坎坷,作为医护人员,一直期望尽量避免惊心动魄的抢救。“我们要做的是‘治未病’,尽可能地为他们预见风险、减轻疾病的伤害和尽量减少远期并发症的发生。”桂医附院新生儿科主任张华说。如今,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肺炎、呼吸衰竭、宫内感染、颅内出血、动脉导管未闭、血小板减少症、重度贫血、病理性*疸、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等如大山般压在两个小宝贝身上,而桂医附院新生儿科团队早就做好了充分准备,用爱心和良好医术创造了生命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