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肺透膜病网站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知道自己有湿气,却不知道怎么祛湿治湿十三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医院银川哪家好 http://m.39.net/pf/a_4595306.html

I导读:临床常有患者问:“大夫,我是不是湿气重啊?”看看舌苔,结合临床症状的确是有湿气。辨别有湿比较容易,如何祛湿就难为诸位大湿了,但能像文中杨志一老师总结出治湿十三法还是需要足够的基础和临床经验的。

治湿十三法

作者/杨志一整理/杨扶国

湿为六淫之一,湿邪为病在临床上颇为多见,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体感受湿邪机会较多,如居处潮湿,汗出当风,淋雨涉水,感受雾露,以及过食肥腻生冷瓜果等,都可导致湿邪为患。二是湿邪可兼挟其他病邪为患,如湿为阴邪,常与寒邪相挟而为寒湿;风为百病之长,湿与风合而为风湿;湿邪阻滞气机,气郁化热而为湿热;暑热天湿与暑相合而为暑湿等。三是湿邪可侵犯人体多个部位,如湿邪侵犯肌表而成表湿证;湿邪侵犯脾胃等脏腑而成里湿证;湿邪流窜经络而成痹证;湿邪侵犯皮肤又可出现湿疹、疮*等疾患。四是湿邪重浊而缠绵,病难速已,病程较长,湿邪还可进一步发展为痰为饮为水等。因而相对而言,湿病就显得比较多。

湿证的临床表现是多方面的,由于湿邪具有重浊趋下、凝滞缠绵、污秽不洁等特点,我们可将其基本症状概括为以下十点:①舌苔滑腻,或白或*,脉缓,或濡或涩;②头身沉重,或头有紧束感、重压感,或关节疼痛而肿;③汗出不透,或齐颈而还,或齐腰而还;④肢体或面目浮肿,尤其多表现在下肢,或呈目下有卧蚕;⑤面色*滞或暗滞,或有*疸;⑥口不渴,或口渴而饮水不多,或喜热饮,喝水后反觉不舒;⑦胸闷,胃脘或腹部满闷,不思食或不知饥;⑧皮肤瘙痒有湿疹,或阴囊潮湿起疹,或有脚癣;⑨小便不利或混浊不清,有沉淀,或有淋浊白带;⑩大便溏软,不成形,解出不畅。以上十点,当然不必悉具,只要见其中一二症或三四症,便要考虑到湿邪的存在了。

治湿的方法很多,现根据文献资料、临床报道及个人体会,概括为以下十三法。

解表散湿

这是针对湿邪在表的一种治法,常用药有羌活、独活、防风、麻*等,并常和其他解表药、祛风药配合应用,代表方剂有羌活胜湿汤,适用于湿邪在表,见恶寒发热,头痛头重,身重疼痛,无汗,脉浮,苔白或有腻象等;若里有热者,又当改用九味羌活汤。

在《金匮要略》中,治疗湿邪在表,并不用一般解表散湿药,而是以麻*配以利湿化湿的药物,以达到发表祛湿的作用。如寒湿在表,身烦疼者,用麻*加术汤,方中用麻*等散寒,用白术以除湿,且麻*得术,虽发汗不至多汗,术得麻*,可行表里之湿;又如风湿在表,见“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用麻杏薏甘汤,方中以麻*解表,薏苡除湿,杏仁宣降肺气以行湿,甘草补中。

解表散湿一法,应注意不可发汗太过,《金匮要略》便指出:“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因湿性粘滞留着,用药透湿通阳,使微微汗出则湿气易去。

此外,尚有祛风胜湿一法,适用于风湿在经络而成为痹证者,症状以关节疼痛为主,可用秦艽、桑枝、桂枝、羌活、独活、桑寄生、五加皮、海桐皮和豨莶草等治疗。

芳香化湿

如同辛凉解表、甘寒养阴和辛香开窍等治法一样,芳香化湿一法是温病学派对传统治疗方法的一个发展。芳香化湿就是用芳香药物透化湿邪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湿邪郁遏,气机不畅之证,其病位偏于上焦,此正所谓上焦宜化,中焦宜燥,下焦宜利的方法,常用药物有藿香、佩兰、菖蒲、郁金、薄荷、蔻仁等。

如外感邪气,表里俱湿,见寒热身痛,呕吐泄泻,口黏苔腻等,用藿香正气散;又如湿温初起,邪在气分,用甘露消*丹,此方不仅适用于温病,即杂病中湿热郁遏之*疸,若辨证得当,往往可收到较好疗效;若湿温经久不退,侵入营血,蒙闭清窍,而见舌苔垢腻、神志不清者,可用菖蒲郁金汤,这和热入心包,用安宫、至宝之类清心开窍有所不同。

在临床所见久热不退的患者,常有因湿遏热伏而致者,宜用芳香宣透化湿之品,湿化则热邪得透,不重在清热,而热邪可清。若一见发热便用寒凉之属,则更使热邪郁遏不透,发热缠绵难愈。

苦寒燥湿

《内经》指出湿淫于内,“以苦燥之”,但有苦寒和苦温之别。苦能燥湿,寒能清热,用味苦性寒的药物以燥湿清热的方法,称为苦寒燥湿,主要适用于湿热之邪蕴结于胃肠之证,见舌苔厚腻,口苦口黏,胃脘胀闷,不思饮食等症。

代表药有*连、*芩、*柏、山栀和秦皮等。在方剂的应用方面,如湿热蕴结发为痢疾,可用白头翁汤;湿热内盛,热甚便秘,舌红苔*腻,发为*疸重证者,可用栀子金花汤;湿温汗出热解,继而复热者,用*芩滑石汤;湿热或痰热蕴于胆胃,而见口苦苔*,眩晕泛恶,或心烦失眠者,用*连温胆汤;湿热下注而见下肢疼痛,甚则成痿者,用二妙丸。

苦寒燥湿和清热利湿相近,常难以截然划分,且往往一个方剂中,既有苦寒燥湿又有清热利湿,如龙胆泻肝汤、茵陈蒿汤等便是。它们的区别在于:一适用于中焦湿热内盛,肠胃症状比较突出,一适用于湿热注于下焦,泌尿系症状比较突出;一味苦性寒,一味甘淡而性凉。再者,必须注意苦寒药和甘寒药的鉴别应用,甘寒适用于有热无湿,或热邪伤阴,或素体阴虚之证,这和苦寒药用于湿热之证,是大不相同的。(欢迎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