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肺透膜病网站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早产儿的常见病症识别及管理策略 [复制链接]

1#
北京中科医院 http://pf.39.net/bdfyy/tslf/150928/4703213.html

早产儿由于各器官组织发育不成熟,神经反射未臻完善,极易并发各种疾病,甚至导致脑瘫、重度智力低下、视听觉障碍等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给早产儿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进而增加了*府在卫生、教育、社区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财*负担。因此,如何早期识别早产儿常见病症,有针对性地进行有效的管理,提高早产儿的生存质量,已成为当代新生儿领域的严峻挑战。

这无疑对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的监护技术、管理方法及管理质量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的儿科相关专业书籍中,虽有涉及早产儿相关疾病的描述,但较少进行系统阐述,更没有将早产儿常见病症的识别及临床管理的研究融入其中,且涉及的深度和广度也难以满临床管理实践的需要。

一、早产儿呼吸系统常见病症的识别及管理策略

呼吸系统是机体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总称。呼吸系统通过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吸入新鲜空气,使血液得到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从而维持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

1、早产儿呼吸系统特点

肺的发育分为5个阶段,包括胚胎期、假腺体期、导管期、囊泡期及肺泡。肺的发育始于胚胎发育的第3~7周。

01胚胎期:胚胎第3周时,在咽腔内形成喉气管沟,即喉、气管及肺的始基——肺芽。胚胎第4周时,肺芽末端分成两支,即为引导气管。胚胎第4~5周时,左右主支气管逐渐分支形成次级支气管,即肺叶支气管。约在胚胎发育第37天,形成肺叶气道,右侧三支,左侧两支。胚胎第6周时,肺叶支气管继续分支形成肺段支气管。

02假腺体期:在胎龄第5~17周,肺小叶内以内柱状上皮围成的终蕾为主,腔很小,类似腺泡结构。此期肺内支气管发育迅速,管壁结构完善,70%的细支气管在此期形成。原始细支气管不断延长、分支,形成支气管树。在胎龄第17周时,肺段支气管分支形成2~3级细支气管,止于终末细支气管。气道、静脉及动脉发育程度在大体结构上已与成人相似。有报道称,在胎龄第12周时即可出现胎儿呼吸,但无气体交换功能。

03导管期:在胎龄16~26周,支气管管腔变大,至胎龄24周时,终末细支气管长出2个以上的呼吸性细支气管。呼吸部发育突出,同时肺组织上皮内大量糖原颗粒在后期消失,糖原可能起重要作用。此期有3个重要变化:腺泡形成;血-气屏障发育;气道上皮细胞出现分化,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内开始产生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

04囊泡期:在胎龄24~38周,由于导管期细支气管的不断扩展,形成原始肺泡和肺泡隔。胎龄24~26周仅有少量细胞,气体交换能力较弱,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很少。至胎龄26~32周,Ⅰ型上皮细胞及Ⅱ型上皮细胞转化增多,但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仍不足。胎龄34~35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数量迅速增加。

05肺泡期:从胎龄36周至出生后2~8岁,次级肺泡隔形成,毛细血管床重构,原始肺泡间的结缔组织中有许多毛细淋巴管,变为Ⅰ型上皮细胞及Ⅱ型上皮细胞。原始肺泡于出生后发育成肺泡管,未成熟肺泡数目继续增加,体积继续增大,生成更多原始肺泡,逐渐形成典型的成熟肺泡。

2、生理特点

01.鼻:鼻腔上皮起源于外胚层,在胚胎第4周时,形成原始鼻腔。由于面部颅骨发育不足,所以早产儿鼻腔相对短小。早产儿鼻黏膜柔嫩,富含血管和淋巴管,鼻黏膜易充血、肿胀而发生鼻塞,出现呼吸困难。早产儿以经鼻呼吸为主,一般在出生后1个月才建立经口呼吸。因此,保持鼻腔通畅对于早产儿来说非常重要。

02.咽部:咽部由鼻咽部、口咽部及喉咽部组成。鼻咽部包括鼻咽部扁桃体、舌及腭扁桃体,它们呈环形排列,围绕咽部;且鼻咽部富含淋巴组织,这些淋巴组织肿胀时可引起部分气道阻塞。咽后壁淋巴组织感染可发生咽后壁脓肿。

03.喉部:早产儿喉部较成人相对较长,为漏斗形。其位置比成人高,以环状软骨下缘为标志。早产儿喉软骨较软,会厌软且弯曲,声带及喉黏膜较薄弱,且富含血管及淋巴组织,当有轻微炎症时,即可导致喉梗阻。

04.气管、支气管:早产儿气管位置相当于第4颈椎水平,其分叉相当于第3胸椎水平,此后随着年龄增长位置逐渐下降。因右主支气管较左主支气管粗短且直,气管插管过深时常进入右主支气管,且异物容易落入右主支气管。早产儿气管和支气管管腔相对狭窄,软骨柔软且缺乏弹性组织,黏膜血管丰富,黏液腺分泌不足而较干燥,黏膜纤毛运动不足,不能很好地排出微生物,故容易引起感染,且可致阻塞而发生呼吸困难。

05.肺:早产儿出生时肺重约50g,相当于成人的1/20。随着年龄增长,肺泡开始分化,气管、支气管直径和长度增长。早产儿肺泡数量较成人少,约为24×10^{6}个,相当于成人的1/10。随着肺泡、气管、支气管的发育,成人的气体交换面积较出生时约增加了20倍。早产儿肺组织的特点是弹力组织发育较差,血管组织丰富,整个肺含血多但含气相对少,在感染时易发生黏液阻塞而致间质性肺炎和肺不张。

06.胸廓、胸膜、纵隔:胸廓主要由胸骨、肋骨和胸椎构成,除保护、支持功能外,主要参与呼吸运动。早产儿胸廓前后径与横径相等,因而胸腔狭窄;另外,呼吸肌不发达,肌张力差,呼吸时胸廓的活动范围小,吸气时肺的扩张受限,换气不够充分。胸膜是衬覆于胸壁内面、膈上面及肺表面的一层浆膜。早产儿的胸膜薄且较易滑动,当纵隔受压时,应注意对纵隔器官产生的影响。

07.呼吸肌:呼吸肌是呼吸的动力,膈肌是最重要的呼吸肌,较肋间肌相对发达,且肋骨呈水平位,肋间隙小,故早产儿以腹式呼吸为主。早产儿呼吸肌发育差,肌纤维纤细,间质较多,而且肌纤维中耐疲劳的肌纤维较少,故容易疲劳而发生呼吸衰竭;另外,膈肌麻痹和膈膨升也是发生呼吸窘迫的重要原因。

二、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识别及管理策略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又称新生儿肺透明膜病(HMD),由Avery和Mead于年首次命名,系指出生后不久出现呼吸窘迫并呈进行性加重的临床综合征。该病主要是由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不足导致进行性肺不张,病死率为早产儿疾病之首,属于新生儿科危重症,是重点监护和救治的疾病之一。

该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缺乏PS。PS主要由肺泡Ⅱ型上皮细胞产生,包括卵磷脂和磷脂酰甘油等。胎儿在胎龄22~24周时产生,量较少,随着胎龄增长,产生逐渐增多。胎龄24~30周时,糖皮质激素促进肺泡成熟的作用最大,也是产前预防本病的最佳阶段。胎龄35周以后,PS迅速进入肺泡表面,早产儿、宫内窘迫和出生时窒息的早产儿容易发生PS分泌偏低。

新生儿出生后4~6h内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伴有呻吟、呼吸不规则或有呼吸暂停。血液由右向左分流时出现面色发绀,供氧也不能缓解。缺氧严重时,四肢肌张力低下,呼吸困难表现为鼻翼扇动、吸气性三凹征,以肋缘下端最为明显。听诊肺部呼吸音减低,吸气时可闻及细湿啰音。生存3d以上的新生儿恢复概率较大。该病也有轻型,起病较晚,可延迟至出生后24~48h,呼吸困难较轻,无呻吟,血液无右向左分流,3~4d后好转。

X线检查NRDS早期两侧肺野透亮度普遍降低,可见均匀分布的细小颗粒和网状阴影;支气管有充气征,严重时肺部扩大至整个肺部,肺野呈毛玻璃样病变,支气管充气征明显,肺野呈“白肺”。

血气分析动脉血氧分压(PaO_{2})下降,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升高,pH降低。识别标准(1)出生后6h需要氧疗,直至24h。(2)出生后24h内有临床表现。(3)出生后24h需要呼吸支持,此时胸部X线检查异常与PS缺乏表现一致;或生后24h需要给予PS治疗。

注意保暖,保持适宜的温度,减少氧耗。维持营养和水、电解质平衡。保湿暖箱中的早产儿静脉补液起始剂量为70~80ml/(kg·d)。早产儿的水、电解质治疗应个体化,出生后最初5d应允许体重每日下降2.5%~4%(共计15%)。出生后前几天限制钠摄入,尿量增加后方可补钠。严密监测液体平衡和电解质情况。

我是幸福孕孕,优质育儿领域创作者,家庭教育指导师,有爱有思想的育儿和教育达人。欢迎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