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肺透膜病网站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六字诀详解,六字的气化内景探秘 [复制链接]

1#
济南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323349.html

自南北朝陶弘景始,六字诀传世以来,历代先贤评论其功用者甚多,后世以此编创功法者也大有人在,可谓百花齐放。

然而,对于六字诀的根本内容——六字的气化内景,则是所言甚少,能得见于书者寥寥无几。也许是不肯轻易泄露之故,以至所能得见各家之论述不尽相同,甚或有相互矛盾之处。于是,原本简洁的六字诀功法,就变得庞杂而繁难,令人无所适从。今不揣冒昧,勉强为之作释,仅作引玉之砖,尚望气功界各位前辈不吝赐教。

“呼”字能调动脾脏之气机,其音升降之力不大,微有升意,但助脾化食是其功效。因能令脾气通行无滞,故有“四季常呼脾化餐”、“能去冷气、壮热、霍乱、宿食不化、偏疯、麻痹、腹内结块”之说。皆流通脾气之效也。其中虽有因寒、因热、因痰湿之不同,但吸气发音则性热,呼气发音则性寒,随症变通,寒热之病皆可除。候其脾气流通,痰湿也自能得除。

惟宜谨防过度,吸多则耗伤脾阴而口角糜烂,呼多则伤损脾阳致生腹胀、食不化之患。若脾之元气足,其弊不致太大,若脾之元气虚少,则易生弊且不易缓解。其余各脏亦如此。

另于祛病之时,尤忌辨错证,若脾虚寒而腹胀、食不消用呼气发音,虽也能一时得消,但过后因脾阳伤而腹更胀、食更不化。脾热用吸则令热更炽,耗伤脾阴更甚。

脾脏与肺同主气机,又主统血、主运化、主肌肉四肢,脾虚则精神不振,四肢无力,食后困倦,身体消瘦,或面白无华,饮食不化,纳减。宜补其元气。脾热则口角糜烂,口臭,腹中痛不可按,大便干燥而难,宜“呼”以泻其热。脾中有寒,则脘腹冷痛、泄泻、腹胀而食不消,宜吸以去之;脾气郁带,则腹胀纳呆、大便酸腐,偏热则呼以去之,偏寒则宜吸以去之。气滞在胃者,则另有口诀。

“吹”字能调动肾脏之气机,令肾气上行,因肾中元气上充,腹中寒气自散,寒结自去。故有“吹以去寒”、“吹之精气返昆仑”之说。但其祛寒之力仅在腹中一小部分,寒邪深入脏腑者,还需各脏之诀除之。

肾为先天之本,中寓元阴、元阳,其气宜封藏盛足。“吸”升肾气太过,则元气浮越于上而下元虚亏,易变生他症。下元素亏之人,更应慎重,且忌过度。其性虽善升,但也能令肾气通于足,因其能通肾气之性,又有“肾气沉滞宜重吹”之说。

肾主骨、主髓,腰为肾之府。肾虚则腿脚软弱无力,腰酸痛,尿频或小便失禁。肾虚也能影响脾胃之功能,命门火衰则完谷不化或不欲进食。宜补肾阳。

“吹”字无补肾之力,也不能助肾封藏,然“蹉”字性降,能助肾封藏,也能降肾气过升之弊。肾中有热则翻红、咽干、小便*、大便干燥、阳强易举、足心热或腿觉热,宜呼以去之。肾中寒则腰背冷痛、遇冷加重,或肩背颈项引痛、骨痛、两足常冷,宜吸以去之。但偏虚者,须另加补肾之法,后再用“吹”字,始能捷效而无弊。肾气沉滞则腿脚麻木,行走乏力,或腿脚畏风。其偏寒者吸以去之,偏热者呼以去之。

“吹”字之力多在升提肾气上行,于肾中寒、热及肾气沉滞之症状,或效好、或效差,不必拘泥。“吹”字能令肾气浮散,“吹以去寒”或许是指去伤寒。在《道遥子导引诀》中即有“兜体去伤寒”之法:“端坐盘足,以两手紧兜外肾,闭口缄息,存想真气自尾闾升,过夹脊透泥丸,逐其邪气,低头屈仰如礼拜状,以汗出为度,其疾即愈。”其中之气机与“吹”字相似,但元气充实之人,外邪不入,元气虚又因升散而更虚,且伤寒之病,寒邪在肺者居多,而受病者脾胃症状也很明显,其法效与不效,也不能拘泥。

“嘘”字能调动肝脏中气机,散肝中气滞、血瘀,又能助肝疏泄,故有“嘘以散滞”、“嘘去痰积”、“春嘘明目兼扶肝”之说。其性疏散通行,气血流通则诸邪自退,故能“去肝家邪热,兼去四肢壮热、眼昏、酱肉、赤红、风痒等症。“唯其性升而疏散,故不宜用于肝气升发太过之症。

其祛邪之力强,伤耗真气也巨,肝藏血,主五化之“生”,为周身阳气生发之脏,其气虚即头晕目眩,精神短少,又主藏*,肝虚则*无所养,而生畏恐或神*不明之症。肝主疏泄有助牌运化之功能,虚则木不能疏土而见胃腹顽胀不消,服行气之药,初有效及后复作反见更虚更胀,更甚于从前。

也有胃酸减少属于肝阳气虚者。肝又主条达,助周身气机之通畅,若虚则见病人大虚之状反不受补药,犯之则作满闷、滞火,即中医“虚不受补”之症其为肾之子,又能为肾行元阳于周身,虚则肾阳不布,四肢厥冷。

肝又主筋,虚则筋失阳气之养,而见好转筋,手足指趾易痉挛或关节易脱臼。肝热则目赤,胁肋灼痛,昏沉好睡,恶梦纷纭,肝气郁则胸闷、胁肋胀或少腹胀痛,胸腹窜痛。宜呼以去之。肝寒则少腹牵引睾丸坠胀疼痛,或为巅顶冷痛疝气病中的“寒疝”也是寒凝肝脉所致,宜吸以去之。

“呬”字调动肺脏之气机,能降肺气,也能令肺气走散于四肢以解劳乏,故有“呬以解极”、“呬,去劳乏”、“却疾急行呬字诀,上焦火降肺安然”之说。此一音而有两种气机,正应肺主宣发与肃降之功。但此音最易伤人肺气,少少为之即能令人产生气短、气喘、胸中不快等肺虚之症。

肺司呼吸,主气,五脏皆赖其气之养,肺气虚则五脏失养,故又有“无故而呬不祥也。”虽然也有言“呬”字“去肺家劳热、气壅、咳嗽、皮肤燥痒、疥癣、恶疮、四肢劳烦、鼻塞、胸背疼痛”之说,但也与肺气宣发与肃降有关。且“呬”字仅能作用于肺脏之气分,于肺脏之血分则力量甚微,对于寒凝肺脏血分之肺痹,则无能为力。

另外,道家尚有“倒吸嘶字加气罡”之说,即是利用“呬”字降气之功,通过倒吸“嘶”字,令肺气降于丹田,用后天气充斥先天气,使先后天之气相接:但此法需经闭气锻炼方可使用,若贸然为之,恐致生弊。

肺脏热则口渴、喘、嗽,痛引胸中,声高气粗者可“呼”以除之;肺气郁则胸背胀闷,呼吸不舒或咳或喘,体质壮实者可“呼”以去之;肺中寒则鼻塞、喘嗽,遇冷加重,宜“吸”以除之;肺气虚则自汗、畏风易感冒,言低声微或喘咳无力,少气不足以息,动则益甚。

“呵”字能调动心脏之气机,能降心气下行。心中有痰,火热之气皆可以“呵”字降下泻出。故有“呵以下气”、“呵去烦满”、“去心家劳热,一切烦闷”、“心神烦躁急须‘呵’,此法通灵更莫过,喉病口疮并热痛,行之渐觉体安合”等种种说法。

唯其性降而不善宣通,于寒邪客于心脉之心胸憋闷,暴发疼痛,时发昏仆之症无能为力。心脏为君火之脏,主五化之“长”,其火力宜通宣而不宜闭郁,故又有“哈”字决以宣之。心气通宣则诸邪气无处藏匿,故“哈”字又能去寒气、火热之患。惟古人练心多主张收藏,少有主张宣扬者,故论“呵”字者多,而仅在少数门派有“哈”字诀。“呵”与“哈”虽都在心,但“呵”字部位稍下,而“哈”字稍上,“呵”字较表浅,而“哈”字层次稍深。

“呵”字部位稍下,微有消食化滞之功,故又有“鼓呵消积聚”之说,但不可过,“呵”过多则“心头汪汪然,食饮无味,不受水。”另外,佛家有阿弥陀佛一字心咒“heli”也是用“呵”字下气之功以交通心肾。

心主神明,主血,心有火热,内扰神明则夜寐不安,心中烦热或口舌生疮或见疮疡肿痛宜“呼”以泻其火,心虚则怔仲,心悸,多悲,善忘或心腹相引而痛,固于心脏火热之性,又能助胃脾中阳气,故也有纳差畏冷属于心火虚者。

“嘻”字调动三焦气机。三焦为元气与水液运行之道路,其具体为上连心肺,中则包脾络胃,下系肝肾之膜络,如三焦有火热、水湿之气,皆可以“嘻”以去之,故又有“三焦嘻却除烦热”、“嘻属三焦有疾起,三焦所有不和气,不和之气损三焦,但使嘻嘻而自理”之说。

也有言“嘻”字属胆者,但在气功内景中,“嘻”字力量确实在三焦,且其调动气机之重点在心口部位。三焦不在五脏之数,其功能与五脏关系密切,上焦与心肺功能一致,中焦与脾胃功能一致,下焦与肾、膀胱功能一致,所谓“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者是也。故有时尚须与五脏各决配合,始能疗效更好。

若“嘻”过度,损三焦元气则五脏拘紧不舒,脉气沉涩。人身若能气血流通,则百病不生。六字诀虽也能行气,但其力多在气分,能化血瘀者甚少,若能得化五脏中血瘀之诀,则为天下肿瘤患者之大幸。然此种音决,不惟罕见,又不外传,只好寄希望于气功界各位有志之士自己发掘了。

需要注意的是,六字诀不仅能调动五脏真元之气,也能调动丹田之气,其效虽迅速而显著,其损内气也重。内气虚则驱邪力弱,反致易受病邪。若损五脏真元,则五脏功能减弱,其恢复也较慢,虽有各种补益之法,然若不能得上上乘大法,效果也不能令人满意。故而用之宜谨慎,若无妙法能速补亏损,宁可徐缓练功,走一步看一步,也不可急于求成,一次练习太多。如此,收效虽缓,却也不致生弊,不失为权宜之妙法。(张红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