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肺透膜病网站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华医学创始人李朝龙教授研习时疫,防范未然 [复制链接]

1#

中国很早就有“时疫”的记载。在新冠肺炎流行之际,不妨让我们共同研习一下“时疫”这个很有现实价值的名词、内涵和对策。时疫可解释为季节性急性流行性传染病,其特点是:起病急、人传人、蔓延快、死亡率较高、给社会的压力大、随季节来回。为了方便理解和记忆,我们来归纳一下它的要素。

时疫要素

由于时疫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可将春、夏、秋、冬各季节的时疫分别称作春疫、夏疫、秋疫、冬疫,会更易于表达和理解。时疫似可以概括出下列要素:

1、时令

时令,即时疫发生的季节。相信有不少人读过白居易赠友五首诗中的“时令一反常生灵受其病”,表达了季节与疾病的关联。我们现在面临的新冠肺炎发生在季冬(冬季最后一月)和孟春(春季第一个月)这一时令里,其气候特点是气温偏冷,相对湿度较低,空气干燥,使流感、百日咳、哮喘、支气管炎慢阻肺等呼吸道发病率显著增加。更糟糕的是,气候出现反常,在冬季(冬令)突然出现秋季(秋令)气候。其结果对人体不利,对病毒有利;造成人体抵抗力下降和病毒的滋生繁殖、入侵能力增强,因而发生时疫。

回忆年发生于我国的SARS也在季冬和孟春这一时令。由此,我们记住这一时令注意:

①防寒保暖别感冒;

②用天然食物养生保健,多喝点热水;

③适度运动(不过度运动);

④注意室内湿度和温度,避免患“空调病”,尤其是老人和儿童。

从SARS、禽流感到新冠肺炎,足以让我们从中吸取难以忘怀的教训:季冬孟春时令的反常气候,一次又一次地造成急性大规模病毒性呼吸系统传染病流行,我们几乎都是忙于应付;这给流行病学、防疫部门和呼吸系专业人员早就提出了研究课题、造成压力(希望成为动力),也给气象部门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

夏令(夏季)以消化系统时疫为主,秋令以蚊虫传播的时疫为主,冬春季则以呼吸系统时疫为主。

2、时空

时空,即时疫发生时的空间地域(疫区)。此次发生在湖北的新冠肺炎,以武汉为源头,形成爆发性“病毒气块”,很快笼罩了整个湖北,并以人和交通工具为载体,在全国多个城市及境外蔓延。这个病毒气块构成了强有力的传染源,要消灭它的最好办法可能就是把这个病毒气块驱散赶走。空气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随着气温升降或升腾或下沉,即气温高时空气上升,气温下降时空气下沉;因此,气候变冷有利于病菌下沉到地面和低空。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们造了许多小太阳和大型热鼓风机,随时随地可用于干预和调节反常气候,抑制病毒细菌等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就能控制时疫的发生发展。若用物理方法和自然物质,可能要比用化学方法和人造物质强,而且对人类和环境不留后患。

时疫一旦发生,疫区时空里的致病病毒含量很高,以气体(人体排出之气)为传染源,经过人及其交通工具传播开来。限制人员和交通工具在疫区流动并限制出疫区,是限制传染的关键措施。此次我们国家采取的各种方法,足以体现出领导的时空观、大局观、世界观,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及正义之士的普遍赞扬,为防止新冠肺炎在全球流行做出了中国贡献!我们应为国家骄傲,也庆幸我们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这样的的国度里!全党、全军、全国总动员,全民齐参战,体现了我们国家制度优越、人心齐、力量大,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和灾害,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战胜的大国形象。严控时空,给世界做出了榜样。

3、时候

新冠肺炎的“拐点”成为吸引眼球和扣人心弦的热门话题,因为大家都在等待走出家门、复工、复课、恢复正常生活。时疫是季节性传染病,它随季节而来,也随季节而去。如果要找时疫的“拐点”,也许要找季节变换的节点,气象部门可以帮助我们去找“拐点”。不找也罢,做好自己的工作,主要是尽可能减少与他人近距离接触,不到人员多的地方去,保持手和衣着的清洁,防止气体沾染,戴口罩防止互相传染等,这些现行措施我们一起去做好,也许能提前到达“拐点”。

此次新冠肺炎发生在季冬孟春时令,说明此时令的气候(温度、湿度、气压、空气密度及各气体分压、pH)都有利于冠状病毒的变异、增强其入侵宿主的能力和毒力。假若气候变了,时疫也会变。

“时候”,即时疫发生当时的气候,研究者发现,过于干燥或过于潮湿的气候都有利于一些细菌和病毒的繁殖和传播。当空气湿度高于65%或低于38%时,病菌繁殖滋生最快,当相对湿度在45%~55%时,病菌死亡较快些。时候也可能与人体、病毒的带电性质有关,干燥气候人体出汗少,体表易带正电,潮湿时带负电。人体带正电时容易吸引住带负电的病毒,从而成为带病毒者或潜在的感染者。

可以推测,季节变换对湖北以及受染地区疫情的彻底终止起较大作用。中国天气的预报提示:未来几天(2月18-27日),江淮、江汉、江南、华南及贵州、云南等地累计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2~5成;主要降水时段将出现在19-20日、23日前后。西北地区东部、华北、黄淮、东北地区等地有3-7毫米,局地10-15毫米降水。

未来几天,新疆北部、华北、东北地区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1~2℃,青藏高原、西南地区东部、华南等地气温偏低1℃左右;主要冷空气过程将出现在21-23日,25日前后。

总体来看,未来几天的气候不算太好,降雨比同期多,受较强冷空气影响,气温上下波动不定。对人体来说,需要较强的调节和适应能力及自我保护措施,方可免除病恙。由于气候不是持续平稳向好和气温逐渐升高,对病毒没有威慑作用。因此,对抗击疫情没有帮助作用。仍然需要我们做好持续战斗的准备,在天气多变的情况下丝毫不能大意。

如果天气持续放晴、气温一天天上升,不仅上述的病毒气块会随空气上升而自然消散,新冠病毒的死期也来临了。但是,靠天不如靠自己,我们强大的国力,尤其是万众一心的凝聚力,是我们攻无不克的制胜法宝。世界为此震撼,敌人为此胆寒!

4、易感人群

易感人群是指抵抗力较差的人群,他们或年老体弱,或有重要器官疾病、或机体的适应能力和调节能力差、或体力透支、或直接接触感染源,都容易感染病毒。平时及时治疗基础病,保持健康的心态和体魄,均衡饮食,适度活动,尤其是天气变化时别受凉。

时疫祸首与杀手

1、病毒的真面目

70%的急性传染病是由病毒引发的,说病毒是人类的“第一杀手”一点都不过分。现在我们通过电镜和基因检测等手段能发现部分病毒的存在,但是,人类并没有找到征服病毒的方法。曾经被压制的细菌也“东山再起”,有些已经成为“超级细菌”而迫使欧美国家禁止某些抗生素的运用。许多人在反思,直接消杀病原微生物方面的所作所为是否完全靠谱。

病毒每年平均变异率为0.4%-0.6%,变异最快的是RNA病毒,抗病毒药很难跟上RNA病毒的变异,更不可能合成广谱的抗病毒药。抗病毒的西药虽多,但缺乏长期的致畸、致癌实验依据,后患难料。

没有病毒,人可能活不了,病毒太强了人也许活不好,病毒既是人类的朋友又是敌人。多种病毒可引起感冒,例如冠状病毒也可以引起普通感冒,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流感传染性特别强,症状重,而且可人和动物共患,要特别警惕。甲型流感病毒不耐高温,56度数分钟内便失去致病能力,度时一分钟就灭活,在4度时能存活一个月左右。流感病毒对干燥、紫外线、酒精、碘伏、甲醛等消毒剂都较敏感。流感病毒是RNA病毒,是变异最快的病毒之一,它的RNA基因组有8个节段,其中有两个糖蛋白结构(突起)对病毒的变异、复制起关键性作用——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也是病菌入侵的“武器”,相信许多研究者正在或者早就寻找对付病毒HA、NA的药物,实践表明,“斩首”办法并不能治愈多少疾病,“标本兼治”才是人类健康的根本。

有些人经常感冒,有些人却很少,这与人体的免疫功能密切相关。一个老年肺癌患者胡先生,伴有多发性转移,他告诉我,他服中药两年后几乎不感冒了,以前经常感冒;他已经快乐地生存12年了。还有许多长期服中药的癌症患者都有同样的说法,这些结果的不断积累,逐渐让我们认识到中药提高免疫力的真实性。人的免疫功能强了,病毒就无法入侵。这次时疫,有些家庭全部遇难,有些家人虽被感染呈阳性带病毒者,但不发病。年SARS流行期间,医院食堂每天免费供应薏苡仁粥,要求每个工作人员必喝;在我们没有较好防护的情况下抢救SARS重危患者,也没有医护人员被传染上。这仅仅是经历,不能作为经验,传染性极强的冠状病毒要多方位做好防护工作。

2、病毒杀手

在研究者们不断寻求对付病毒的HA和NA、研发抗病毒药物时,在有些专家说中药能抗病毒的说法值得商榷,还有专家说中药抗病毒的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时。2月20日,广东省中医药局宣布:中药治疗新冠肺炎的有效率达89%,这是官方首次拿出数据布告天下,展示天然药物治疗新冠肺炎的前景;这一事实非常及时地回应了前些日子大家听到的“新冠病毒肺炎无药可治”。其实,许多疾病像新冠肺炎一样也被定为“无药可治”,而被列为“不治之症”,这些说法应当受到限制。

好在党和国家在抗疫的关键时刻,强调中西医结合,在全国,尤其在广东见到了曙光,在全国人民都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