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个医院白癜风治疗最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mbbdf_zx/emwsafw/鼠类、猴类等非人类的动物常被用于实验室研究之中,这些动物实验一般用于环境和生物化学研究、产品和药物开发等。对于绝大多数实验用动物而言,其下场往往是死亡。据估计,每年用于实验的动物数量远超1亿只[1]。然而,作为实验对象,我们对于人类与动物存在明显的双标:对人类不能实施任何对人本身有危害的研究,且只有在知情同意的状况下,才能被允许参与研究;而对于动物,它们一次次地成为了人类研究的“基石”,人们既没有问过它们是否知情同意,目前为止也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禁止对动物开展有害实验。那么,动物实验真的能为人类带来巨大益处吗?如果答案是能,那我们是否应该在研究的同时,加入更多的伦理道德考虑?如果不能,又有什么方式可代替动物实验呢?
01
动物实验:历史悠久但效用存疑
自亚里士多德时代起,动物实验已成为了科学的一大支柱。许多分子机制、生理过程和疾病状态,涉及复杂的组织和器官水平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多个器官系统之间的交互,在开展药物研究时,试管内难以构建复杂反应、疾病表型以及药物动力学行为,动物模型可以避免这些问题。且随着基因工程等技术的发展,科学家可以对动物实施定向工程,以便针对特定药物或疾病展开研究。同时,出于伦理原因,许多实验条件(如高能辐射、致命毒物等)无法对人体实施,动物便成了理想的实验对象[2]。许多国家和地区在法律法规中强调动物实验的必要性。例如,自年起,美国政府便要求新药与化妆品产品开发,需进行动物实验。该举措是为了规避此前一系列药物或化妆品导致用户伤亡的情况。到年,另一项修正案进一步要求,企业在开展任何涉及人类的试验前,必须证明药物的安全性以及能适用于动物[3]。然而,除了保护人类受试者及未来用户的安全,动物实验是否真的能为药物及化妆品开发背书呢?
DailyMail
答案很有可能是否定的。实际上,人类临床试验的成功率本就不高。据估计,多达90%的新药都会面临失败[4]。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在预测药物对人的安全和效率时,动物实验的结果往往只能提供微弱的支持。年,一项针对个动物实验的元分析表明,动物实验结果能够预测人类临床试验的概率只有50%[5]。无独有偶,年,一项针对37种化学物质对小鼠和人类毒性的研究,也只得到了随机水平的预测效果[6]。即使是已经通过药监局批准的药物,动物实验也只能对其中19%的药物给出有效预测[7]。看上去,动物实验就像是抛硬币,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分校临床伦理学家盖尔·范·诺曼(GailVanNorman)也提及,“在动物身上安全的药物中,有50%不能继续投入市场,因为它们对人类有毒,而50%恰好是随机概率。”
02
动物实验继承者:器官芯片技术
细胞生物学家唐·因格贝尔(DonIngber)指出,即使动物能够展现出人类疾病的全部症状,但其机体患病的通路可能完全是不同的。而新的药物以及精准医学的发展,进一步加大了动物与人类之间的差异。近乎半数新药都是生物制剂,包含单克隆抗体、腺相关病毒基因载体和CRISPRRNA疗法,它们针对的是人类生物学,以至于甚至不会在非人灵长类体内与分子发生反应。此外,动物实验无可避免地涉及伦理道德问题。根据盖洛普调查,从年到年,动物研究的人群接受度从65%降低至了51%,反对率则从25%上升至了44%[3]。由此来看,无论是科学和道德,似乎都在提醒我们寻找新的方式。近十年的科技发展为推动解放动物实验提供了可能。年因格贝尔团队在《科学》上发表了一项突破性研究:肺器官芯片(organ-on-a-chip),它是一种物理微尺度的特定人体模型,以硅为原材料,尺寸仅仅和橡皮擦相当,包含多个微流体通道和多孔柔性膜,在膜的两侧分别培养不同的细胞,可实现对人体肺泡中的呼吸伸缩生理过程进行模拟[8]。
论文题目:
ReconstitutingOrgan-LevelLungFunctionsonaChip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