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以为医。
看完电影《中国医生》,这句话便在脑海中挥之不去。
7月9日,《中国医生》在内地正式上映。这部根据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的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医院为核心故事背景,以武汉医务人员、全国各省市援鄂医疗队为人物原型,全景式地记录下了抗疫斗争的波澜壮阔与艰苦卓绝,并以丰富而真实的细节,向观众诠释了何为医者担当。
电影中,张涵予、袁泉、朱亚文、李晨、易烊千玺等饰演的医务人员面临接踵而至的挑战,争分夺秒地从病魔手中“抢人”。心肺复苏、气管插管等急救场面,一个个熟悉的、忙碌的白衣身影。那一幕幕感天动地的场景,一下子就把我们拉回到了一年半前,那个被疫情的阴霾重压的时刻。
在最艰难的时候,中国医生敢为人先,无论是中医、西医,或是平时与肺炎完全不相关的科室,全部积极参与到与患者的救治过程中。
当一个个设施完备的ICU病区被临时组建起来,人们一方面感慨于中国医生的奉献精神,同时也无法忽视这些中国医生背后的中国力量。
疫情初期,医院,医疗设备短缺问题严重。在最艰难的情况下,包括迈瑞、联影、华大、明峰医疗等在内的国产医疗设备厂家积极驰援武汉,为医生们提供了战斗的武器。
“当我看到迈瑞团队,我感到很欣慰,他们把需要的医疗设备带过来了,在武汉非常艰难的情况下,不顾自己的安危,医院里面来,跑到我们红区里面来,跟我们一起把设备调试好,告诉我们,有问题随时跟他们联系。”回忆起那段日子,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彭志勇感慨道,没有他们的话,抗疫不可能这么快取得胜利。
作为最早拿到国务院联防联控物资保障小组所颁发的合法复工证明的医疗设备公司,迈瑞公司的多人连续奋战三天三夜,年2月2医院台设备装机如期完成。2月6日,医院的台设备也同期交付,共计完成了超过台设备的安装调试,其中包括智能呼吸机、智能监护仪及中央站系统、输注泵、手术床、移动DR、体外诊断设备等。
而这些国产设备的表现让医生们更进一步地了解到中国有能力做出最尖端的医疗设备。
(以下内容涉及非常轻微的剧透,但绝对不影响观看。)
呼吸:再多一份生的希望
“插!老子不但要给他插管,老子还要给他拔管,让他活蹦乱跳地离开这个鬼地方!”
电影中,当来自广东的援鄂医疗队医生陶峻信心满满地说出这句话,却未曾想到他并不能迎来预想的结果。
新冠肺炎重症和危重患者的救治,是一场艰难的“呼吸保卫战”。疫情爆发之初,在武汉一线参与救治的专家认为,如何帮助重症患者渡过顽固性低氧血症期,避免多器官功能损害,是成功救治的关键。
然而,由于尚未研制出针对新冠病毒的特效药,当时的治疗手段都是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对于大量出现呼吸衰竭甚至进展到ARDS的重症、危重症患者,主要的治疗方式,就是使用呼吸机等设备帮助病人维持呼吸,保障机体氧气供给,为免疫系统的恢复和其他治疗手段的实施争取时间。
正因如此,呼吸机也就成了当时最为紧缺的医疗设备。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确诊后,被美国总统特朗普问到感觉如何时,他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们需要呼吸机”。
电影里,朱亚文所扮演的陶峻医生曾在专家研讨时反复的强调新冠患者要尽早插管,做到关口前移。
钟鸣是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同样也是疫情初期第一位奔赴武汉抗疫前线的上海医学专家。他提到,呼吸机是我们最重要的武器,就像一个士兵手上的枪。而在武汉,迈瑞SV是协助医护全力救治新冠肺炎患者“使用率”最高的呼吸机。
SV呼吸机满足轻型/普通型、重型、危重型各阶段新冠肺炎患者治疗,能够提供从“高流量氧疗”到“无创通气”到“有创通气”的序贯呼吸治疗。各种模式切换时,也无需更换回路,一键即可完成,节约回路成本,节约设备空间,减少连接时间,高效新冠患者救治工作。
一位援鄂专家曾在经验分享中提到,患者使用无创通气间歇期,比如患者饮食时,可通过改用高流量氧疗来维持供氧,保证血氧饱和度,保证患者安全,并最大限度确保无创通气的效果。“一机多能”的序贯呼吸治疗方案对新冠患者的救治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为何将高流量氧疗“并入”有创呼吸机,这样的设计理念源于患者术后复苏过程的吸氧需要。以往,医院通常会使用呼吸机来进行机械通气,脱机后再使用墙壁氧气源给患者吸氧,但实际操作中,两者切换十分繁琐,有时还需移动患者位置,且墙壁的简易氧疗设备无法调节和检测氧气浓度,具有一定的临床风险。
在SV设计中,科学家将这一使用痛点纳入产品构思,力求让患者可以不更换设备,不移动位置,只需一键切换,即可完成从机械通气到氧疗的过渡,满足上机前、上机、撤机后的全阶段呼吸治疗方案,并为医护提供全过程实时精准的流速与氧浓度监测。
值得注意的是,面对新冠病毒的高传染性,双支回路、密闭面罩设计,可整体拆卸消毒吸气阀与呼气阀;细菌病毒过滤率99.99%细菌过滤器,以最高等级安全设计标准,多重防御,降低患者交叉感染风险,减少环境污染,最大化保护患者、医护安全。
“SV的操作比较方便,简单,氧疗的功能也是别的呼吸机无法替代的。”医院护士曾莹莹说到,这样一来,就不用再做无创,可以减少患者的痛苦。
监护:最精细的看护,最及时的预警
滴……滴……滴……
当监护仪上的血氧饱和度被标红闪烁,孕妇小文的生命危在旦夕。
“立刻插管!”医院临时搭建起来的ICU病房里,由袁泉饰演的文婷主任开始对这个特殊的病人进行抢救。当呼吸机成功帮助小文开始呼吸,监护仪上的异常指标也终于回归正常。此时,医护人员的防护服里已经大汗淋漓。但监护仪上一切如常的数据,却让他们露出欣慰的笑容。
在ICU里,每一位患者的病床边,都会有一台监护仪。心率、血氧饱和度、血压、呼吸率、体温……监护仪上的每一个数字的变化,都代表着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
即便是在办公室里,医生们开会的身影后面也是一片片监控着每一个患者生命体征数据的大屏幕。
在极度忙碌的状态下,能够准确及时预警的监护设备是医护人员亟需的“神器”。
作为浙江抗疫的特种部队,浙大一院累计收治了例确诊患者,危重症与重症患者比例近80%。医院里,一个密集的监护网络,为守护患者生命、防治医护人员感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浙大附一院的重症隔离病房,使用了迈瑞的瑞智联解决方案。
在疫情初期决定启用浙大一院之医院时,浙大一院紧急启动应急保障,在一天之内让之江院区3号、5号住院楼的所有监护设备入网,保障全院患者安全数据联通,为医护人员打造全院病人的监护网络。
该方案通过建设全院级的中央监护系统新架构,让所医院网络,覆盖包括重症监护室、普通隔离病房、疑似病例隔离区等全院的病人监护仪。迈瑞监护仪就像即插即用的模块,通过高效搭建,只要联网就进入了全院中央监护系统,也减少了后期进出隔离区安装调试设备的感染风险。
在这个方案中,多样化灵活的终端使医护人员可以看到不同功能区任何一台联网的病人监护仪数据,打破了空间的界限,提升诊疗效率。重症患者病情复杂险峻,通常需要多学科专家会诊,每位参诊专家通过手机端即可浏览患者的实时病情和回顾患者的重要报警事件,方便快速进行远程会诊与指导救治。
值得注意的是,通过这个覆盖全院的监护网络,医护人员只需要通过连接中央监护系统的远程工作站就可以查看新冠患者救治区域的实时监测数据,从而不必实时待在污染区也能快速响应患者病情变化,降低医护人员的感染几率。
急救:刻不容缓,分秒必争
作为医院接收的最为特殊的病人,小文这个肚子里还有孩子的孕妇,和普通的患者救治难度是完全不同的。对她来说,腹中的胎儿已经成了压迫心肺功能的重担,如果再这样下去,很可能就是一尸两命的结果。
紧急时刻,文婷主任当机立断,冒着手术失败后承担责任的风险,主动提出给小文上ECMO(体外膜氧合),随后进行剖宫产。医院,医院没有妇产科医生,那就从外院借,给小文和孩子拼一个可能。
在一切都准备就绪后,由于小文的血管太细,上ECMO之前的穿刺过程变得异常艰难,此时,易烊千玺饰演的杨小羊医生立刻反应,推来一台超声,让医生们可以利用超声去定位穿刺针在体内的位置,顺利帮助小文完成了精准的穿刺。
从死神手中抢人,一分一秒都不能耽搁。
疫情初期,由于缺乏对病毒的认知,且尚未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案,在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病区中,急救的场景总会频繁出现。
在这种情况下,快速便捷的急救设备就成为医生们的“得力助手”。
在日常的医疗场景中,如超声、CT等大型的医学影医院的相应科室中,患者需要移动到相应的科室进行检查,且需要专业的医生和技师进行操作。
但在新冠肺炎患者的急救过程中,患者没有时间可以浪费,因此,作为一种快速、便捷、无辐射和在床旁能够实施的移动可视化评估手段,便携超声就在抗击新冠肺炎的诊疗中有其独特的作用。
“我们为武汉抗疫配备的是一款专门为临床可视化诊疗而设计的产品。”一位疫情初期为火神山进行设备安装调试的迈瑞工程师表示,迈瑞平板超声TE系列产品操作简便,方便清洁消毒,被称为“抗疫小帮手”。
这款超声具有1秒触唤醒功能,能在3秒内快速进入工作状态,满足危重病人的抢救需求。它的触屏设计,符合临床医生的使用习惯,操作简单。图像也可以一键优化,最大程度上减少医生的操作,提升工作效率。与此同时,在没有超声医生的情况下,急诊医生和麻醉医生也都可以直接操作。
据了解,新冠病毒侵害后,会造成肺部损害,引发呼吸衰竭,激发循环改变与多器官功能受损。而TE系列产品具有专业的肺部检查模式和全面的新功能应用软件如AutoEF、TDI等,可帮助医护人员实时动态的观察肺部情况如增加及准确地评估心功能及血容量的状态,从而指导临床治疗。它提供FAST单探头解决方案(C4-1s),支持CW,单个探头即可满足肺部、心脏、腹部等的评估需求,在疫情之下,不需要反复切换探头,在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时,大幅度减少消毒工作。
医院的新生儿隔离病区,儿童超声科利用这种便携超声所组成的“移动部队”,在严格感控环境下,为新冠患儿、急诊患儿、重症患儿、新生儿及普通患儿开展床旁检查及介入监测,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年2月初,医院收治了一名新冠肺炎感染的临产孕妇。患者在剖腹产后,医护人员马上对新生儿进行新冠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医院立即安排收治该名新生儿进隔离病区,严密监测病情。
在新生儿隔离病区里,医生需要在保温箱旁完成众多常规检查。此时,便携超声的灵活与安全成为了诊治关键一环,完成了对新生儿肺脏、颅脑、心脏及多个腹部脏器功能的评估和病情监测。
和电影中的小文一样,医院的孕妇和新生儿最终都顺利出院,重归正常的生活轨道。
在电影正式上映的这一天,距离年12月8日,国内第一次通报出现新冠病毒疑似病例已经过去天;距离武汉解封,恢复正常生活秩序已经过去天。
截至目前,中国确诊的新冠肺炎患者中,已经有93%治愈出院。正如《中国医生》这部影片所展现的,在中国医生的努力下,在中国力量的支持下,中国人们与新冠疫情的战争也终将走向胜利。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春天终将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