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透露,今冬明春新冠肺炎或继续存在疫情发展。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也公开表示,第二波疫情是必然的,今年11至12月份可能性最大,应提高警惕。
浙江大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副主任医师吴学杰是今年年初最早一批驰援武汉的浙江紧急医疗队成员之一,这段时间,他总结了8条实用的防护攻略分享给大家。
减少外出不聚集
秋冬季是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节,气温降低有利于病毒的存活与传播。此时,应尽量减少外出,不要去人群聚集处,避免近距离接触任何有感冒或流感样症状的人。
流感、新冠从症状上来看,并没有太明显的区别,只是新冠病毒感染更容易导致肺炎。如有发热、干咳、乏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所谓人群密集处,就是公交车、地铁、商场、电影院等公共场所,还是要尽量减少聚餐、聚会的频率。
中老年人除了注意保暖、及时增减衣物外,有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也要遵医嘱用药,不要随意增减。
口罩还是要戴好
口罩是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防线。普通公众如果不去医疗机构或者能接触到大量患者的场所,只是正常地乘坐交通工具或到公共场所,佩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是可以的,能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正确佩戴口罩的方法:戴口罩前洗手,不要触碰口罩内部,用手拉住耳带戴上,按压鼻夹处贴紧鼻梁,确保下巴在口罩内部,让口罩和脸贴合,保证气密性,这样才能起到好的防护效果。
如何处理使用后口罩?《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口罩使用指南》指出,健康人群佩戴过的口罩,没有新型冠状病毒传播的风险,一般在口罩变形、弄湿或弄脏导致防护性能降低时更换。健康人群使用后的口罩,按照生活垃圾分类的要求处理即可。疑似病例或确诊患者佩戴的口罩,不可随意丢弃。
远离野生动物
不要接触、购买和食用野生动物(即野味),避免在未加防护的情况下接触野生动物和家禽家畜。
近日,中科院武汉病毒所新发传染病中心主任石正丽表示,新型冠状病毒的自然宿主可能是蝙蝠,也不排除其他野生动物,但中间宿主尚未找到,这也证明,该病毒非常狡猾,从野生动物传到人类社会悄无声息。
大家购置进口冷藏冷冻食品需谨慎,烹饪进食需蒸熟煮透,要尽量少去接触野生动物。尽量避免前往售卖活体动物(禽类、海产品、野生动物等)的市场。不要购买、宰杀活禽。
勤洗手不能忘
手不断接触到被病毒、细菌污染的物品,病原体可通过手和口、眼、鼻的粘膜接触进入人体。洗手可简单有效地切断这一传播途径,有效降低感染新冠病毒的风险。
在流动水下,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每次洗手应揉搓20秒以上,确保指缝、指甲缝、手腕等处均被清洗干净。不方便用流动水洗手时,可使用含酒精的免洗洗手液。
打喷嚏别用手捂
咳嗽或打喷嚏时,尽量避开人群,用纸巾捂住口鼻,使用后的纸巾不随便乱扔,要丢到垃圾桶里。
用手捂口鼻会让手沾染上细菌、病毒等,如不能及时洗手,手接触的地方会被病毒污染,进而容易将病毒传染给他人。情急之下,可用手肘的衣袖内侧代替,弯曲手肘后,再靠近口鼻。这个动作可将喷出飞沫阻挡在手肘部位,这个部位较为干燥,且不容易再接触其他公用物品,可有效阻断病毒传播。
勤开窗多通风
病毒需一定数量才能造成人体感染发病,降低进入人体病毒数量,就能有效预防病毒感染的发生。家中环境相对密闭,经常开窗通气可降低室内病毒浓度,减少进入人体的病毒数量。
每天早晨起床后就可开窗通风,呼吸新鲜空气的同时稀释室内细菌浓度。绝对不要因为担心空气传播而不敢开窗通风。
保持良好生活习惯
秋冬季节血管易受凉收缩,呼吸道防御能力下降。要避免身体抵抗力下降,应合理休息、不熬夜、不过劳,适度运动,规律作息,戒烟限酒,保证充足睡眠。老年人最好做一些所能及的运动,每周三到四次,每次持续半小时到一小时。
平衡膳食均衡营养,提倡公筷公勺,实行分餐制。肉类、禽类和蛋类要充分煮熟后食用。
常用物资要备好
体温计、一次性口罩、家庭用消毒用品等常用物资要备好。
消杀产品必须从正规途径购买,并注意消毒级别。主动做好个人与家庭成员的健康监测,自觉发热时要主动测量体温。
若出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可疑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咽痛、胸闷、呼吸困难、乏力、精神稍差、恶心呕吐、腹泻、头痛、心慌、结膜炎、轻度四肢或腰背部肌肉酸痛等,应戴上口罩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