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肺透膜病网站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不辜负患者以性命相托迎接首个中 [复制链接]

1#

光明日报北京8月14日电光明日报记者金振娅

8月19日,我国余万医生将要迎来首个“中国医师节”。多年来,他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用“无疆的大爱”护佑着13亿百姓的健康。

1、传承优良医学传统

人之一生,都要经历生、老、病、死,无论是哪一个字,都离不开医生。医生是一个特殊的职业,正如现代医学泰斗裘法祖教授所云:“德不近佛者,才不近仙者,不可以为医。”

我国的医学事业中,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具有高尚医德的医者。他们中有享誉国内外的名医大家,也有长期耕耘在临床医疗一线的专家,还有扎根基层的普通医师。

援藏医生与西藏那曲本地医生合作进行手术。新华社发

——吴英恺,中国胸心血管外科和心血管病流行学的奠基人之一,建立了中医院。行医生涯中,他坚守自己的原则:“在病人面前,我是个医生,医乃仁术,应施惠而莫图报;在学生面前,我是个教师,育人为本,应身教重于言教;在组织面前,我是个党员,遵守党纲党章,要事业至上,鞠躬尽瘁。”

——林巧稚,中国现代妇产科学的奠基人之一。她在胎儿宫内呼吸、女性盆腔疾病、妇科肿瘤、新生儿溶血症等方面的研究作出了贡献;5万多新生命在她的亲自守护下来到人世间。其名言“我是中国人,我要和我的事业共存”至今激励着年青一代的医务工作者。

——张金哲,中国小儿外科创始人之一,直至90多岁高龄仍然躬身临床为小儿解决病痛。行医多年,对患儿呵护有加,凡遇患儿问诊必先起身,听诊器焐热再轻放在患儿胸前,每逢患儿哭闹,他就像魔术师一样从白大褂口袋里摸出小物件吸引患儿,待孩子平静后再行诊治。

著名肝胆外科专家吴孟超、著名内科血液学专家王振义、著名神经外科专家王忠诚、被誉为“B超神探”的贾立群……

“他们敬重职业、平等仁爱,甘于奉献、精益求精,是全国数百万医生学习的道德楷模与榜样!”中国医师协会会长张雁灵说。

2、医师队伍建设稳步发展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医生作为人民健康的“守护人”,是推动健康中国的主力军。数据显示,截至年年底,全国卫生人员总数达.9万,其中卫生技术人员.8万,执业(助理)医师万。

40年来,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人才基础不断夯实。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2.44人,每万人口全科医生达1.82人,每万人口公共卫生人员达6.28人。记者从国家卫健委了解到,目前,全国卫生健康领域共有名院士,61名“国医大师”;共有67人获得“白求恩奖章”,59人获得劳动模范称号。在年至年间,医学科研共获得项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国家奖励,其中吴孟超、王忠诚、王振义、屠呦呦和侯云德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为了医师队伍的后续发展,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正在稳固成熟。国家卫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国深化医教协同,构建起了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有机衔接的医学人才培养制度。“目前,我国规范化培训住院医师40万人,已经多渠道加快培养全科、儿科、精神科等紧缺人才,累计培训全科医生25.3万人,定向免费培养了3.8万名本科医学生,基本实现了为中西部地区每个乡镇卫生院培养1名本科医学生的目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人员累计参加岗位培训余万人次。”

3、医疗技术能力显著提升

为了给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医疗服务,国家卫健委完善了相关配套政策文件和制度规范,力求做到制度化、规范化、专业化、精细化和公开化。据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郭燕红介绍,该委一共发布了18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要点,为医疗质量管理提供指导,逐步完善国家、省、市三级质控组织体系,提升了我国医疗质量管理专业化水平。

在我国,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数约为81.83亿,较年和年分别增加3.16%和7.64%;出院人次数约为2.43亿,较年和年分别增加7.55%和16.27%。“我国的医疗资源供给正在呈现持续增加的趋势。”郭燕红表示,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中,提升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水平得到高度重视。

通过几代医务工作者的努力,我国医疗质量呈现“四升一降”的趋势——医疗资源供给持续增加,医疗服务效率有所提升,部分专科、重点病种和手术诊疗质量稳中有升,临床合理用药水平不断提升,住院患者死亡率持续下降并稳定在较低水平。

同时,我国的医疗技术能力与日提升。据国家卫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医学发展呈现出“内科外科化、外科微创化”的趋势。与传统方法相比,微创、无创技术降低了手术风险,患者创伤小、疼痛轻、康复快。例如,医院内镜中心诊疗量突破十万例,位列世界第一。其在国际上首创了多项医疗技术,吸引了大批国外专家来华进修学习,甚至一些国外病人慕名来接受治疗。

数字技术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医疗领域也不例外。目前虚拟现实技术和3D打印技术已经在骨科、心外科、胸外科等领域广泛应用,使手术更加精准、安全。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技术已经在病理辅助诊断、影像辅助诊断等方面崭露头角,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率先将混合现实技术(MR)应用于骨科疾病的治疗,借助MR技术使手术医生清晰地看到患者病变部位和周围血管、神经的全息影像,手术安全性明显提升。

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疾病的认识更加深入,基因、环境等因素在致病中的作用逐步明确,为精准化、个体化预防和治疗疾病提供了基础。目前,循证医学、多学科协作诊疗等新的模式广泛开展,为患者提供了个体化的诊疗,基因检测、靶向药物等精准治疗技术已经在肿瘤、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中广泛应用。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马丁院士团队开创的基于宫颈锥切手术、用化疗替代同步放化疗的“治疗宫颈癌新辅助方案”,在根治宫颈癌的同时保留了患者生育功能,打破以放疗作为宫颈癌治疗标准的国际指南,让宫颈癌不再“一刀切”。该成果被列入中国妇科恶性肿瘤诊治指南、美洲国家癌症指南和欧洲妇科肿瘤诊断治疗共识。

以器官移植为代表的器官功能替代治疗取得显著成效。各种因素导致的器官功能丧失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采用仪器、人造器官或人体器官代替因疾病而丧失功能的器官成为这类疾病的主要诊疗手段。郭燕红指出,目前,血液透析、人工肝、人工心脏、体外膜肺氧合(ECMO)等器官功能替代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人体器官或人造器官移植取得了重大进步。守护人民健康,我们有一支优秀的医师队伍。

《光明日报》(年08月15日10版)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