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助力健康中国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700352152225524141&wfr=spider&for=pc初级药师考试知识点特训题:生理学
1、心动周期中,左心室内压力最高的是
A.心房收缩期末
B.心室收缩期末
C.等容收缩期末
D.快速射血期
E.快速充盈期
[答案]D
[解析]心动周期中,左心室内压最低的时期是等容舒张期末,左心室内压最高是快速射血期。
2、Na+跨细胞膜顺浓度梯度的转运方式是
A.单纯扩散
B.易化扩散
C.主动转运
D.载体协助
E.离子泵转运
[答案]B
[解析]Na+借助于通道蛋白的介导,顺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跨膜扩散,称为经通道蛋白的易化扩散
3、下列关于体温的叙述,错误的是
A.是指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
B.腋窝温度直肠温度口腔温度
C.女性排卵后基础体温略高
D.一昼夜中下午1:00~6:00时最高
E.剧烈运动或精神紧张时有所变化
[解析]体温一般是指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机体腋窝、口腔和直肠的温度正常值,分别为36.0~37.4℃、36.7~37.7℃、36.9~37.9℃。体温有昼夜变动,并受肌肉活动和精神紧张等因素的影响。女性体温随月经周期呈现规律性波动,排卵后基础体温升高。
4、滤过分数是指
A.肾血浆流量/肾小球滤过率
B.肾血浆流量/肾血流量
C.肾小球滤过率/肾血浆流量
D.肾小球滤过率/肾血流量
E.心排出量/肾血流量
[答案]C
[解析]滤过分数指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若肾血浆流量为ml/min,肾小球滤过率为ml/min,则滤过分数为19%。
5、骨骼肌细胞的收缩与何种离子传递有关
A.钙离子
B.钠离子
C.钾离子
D.氯离子
E.镁离子
[答案]A
[解析]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的基本过程将肌细胞膜上的电兴奋与胞内机械性收缩过程联系起来的中介机制,称为兴奋-收缩耦联。其过程是:肌细胞膜动作电位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细胞深处,激活横管膜上的L型Ca2+通道;L型Ca2+通道变构,激活连接肌浆网膜上的Ca2+释放通道,释放Ca2+入胞质;胞质内Ca2+浓度升高促使细肌丝上肌钙蛋白与Ca2+结合,使原肌凝蛋白发生构型变化,暴露出细肌丝肌动蛋白与横桥结合活化位点,肌动蛋白与粗肌丝肌球蛋白的横桥头部结合,引起肌肉收缩。兴奋-收缩耦联因子是Ca2+。
6、下列关于心输出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指两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量
B.指一次心跳两侧心室同时射出的血量
C.常用作评定心脏泵血功能的指标
D.剧烈运动时比平时稍有增加
E.心率越快,心输出量越少
[解析]在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中,常用心排出量作为评定心脏泵血功能的指标。
7、正常成人肾小球滤过率平均值为
A.ml/min
B.ml/min
C.ml/min
D.ml/min
E.ml/min
[解析]用肾小球滤过率和滤过分数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肾小球的滤过率指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正常成人平均值为ml/min和L/d。
8、动脉血压突然升高时,可引起
A.心交感中枢兴奋
B.心迷走中枢兴奋
C.主动脉神经传入冲动减少
D.窦神经传入冲动减少
E.交感缩血管中枢兴奋
[解析]动脉血压突然升高时,能引起心迷走中枢兴奋。
9、决定腺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的主要因素是
A.生长激素
B.糖皮质激素
C.T3和T4的负反馈调节
D.雌激素
E.甲状旁腺激素
[解析]正常情况下,在中枢神经系统的调控下,下丘脑释放促甲状激素释放激素(TRH)调节腺垂体促甲状腺激素(TSH)的分泌,TSH则刺激甲状腺细胞分泌T4和T3;当血液中T4和T3浓度增高后,通过负反馈作用,抑制腺垂体TSH的合成和释放,降低腺垂体对TRH的反应性,使TSH分泌减少,从而使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至于过高;而当血中T4和T3浓度降低时,对腺垂体负反馈作用减弱。TSH分泌增加,促使T4、T3分泌增加。总之,下丘脑—腺垂体-甲状腺调节环路可维持甲状腺激素分泌的相对恒定。
10、腺垂体分泌激素不包括
A.催产素
B.催乳素
C.生长激素
D.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E.促甲状腺激素
[解析]腺垂体主要分泌7种激素,包括促甲状腺激素(TS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促卵泡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生长激素(GH)、催乳素(PRL)和促黑激素(MSH)。TSH、ACTH、FSH和LH均可直接作用于各自的靶腺(甲状腺、肾上腺和性腺)发挥调节作用,故称为促激素。GH、PRL和MSH则无作用靶腺,而是直接作用于靶组织或靶细胞,对物质代谢、个体生长、乳腺发育与泌乳及黑色素代谢等生理过程发挥调节作用。
初级药师考试知识点特训题:病理生理学
1、肾衰损伤肾小管导致
A.呼吸性酸中毒
B.呼吸性碱中毒
C.代谢性酸中毒
D.代谢性碱中毒
E.酸流失
2、下列水电解质失衡最容易发生休克的是
A.低容量性低钠血症(低渗性脱水)
B.低容量性高钠血症(高渗性脱水)
C.水中毒
D.等渗性脱水
E.低钾血症
[解析]当发生低容量性低钠血症(低渗性脱水)时,ADH分泌减少,肾小管上皮细胞水分重吸收减少,而导致肾排水增多,可使细胞外液容量减少。低渗透性脱水时,细胞外液呈低渗状态,则水分可以从细胞外液移向渗透压相对较高的细胞内液,从而使细胞外液减少,血容量进一步减少,易发生休克。
3、高烧患者出汗多,呼吸增快易出现
A.高渗性脱水
B.低渗性脱水
C.等渗性脱水
D.水中毒
E.低钠血症
[解析]低容量性高钠血症低容量性高钠血症又称高渗性脱水,特点是失水多于失钠,血清Na+浓度高于mmol/L,血浆渗透压高于mOsm/L,细胞内、外液量均减少。病因与机制:(1)摄入过少:水源断绝,饮水、进食困难。(2)丢失过多:经呼吸道失水,如癔症、代谢性酸中毒等所致过度通气;经皮肤失水;见于高热、大量出汗、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经肾失水见于中枢性尿崩症、肾性尿崩症:大量应用脱水剂等;经消化道丢失如呕吐、腹泻及消化道引流等。
4、下列属于心力衰竭时肺循环瘀血表现的是
A.肝颈静脉反流征阳性
B.端坐呼吸
C.下肢水肿
D.肝肿大、压痛
E.颈静脉怒张
[解析]肺循环充血(1)呼吸困难:①劳力性呼吸困难;②端坐呼吸;③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④心源性哮喘。(2)肺水肿:是急性左心衰竭最严重的表现,其发生机制与毛细血管压升高、通透性加大等因素有关。
5、有关心力衰竭发病的机制描述错误的是
A.心肌能量代谢紊乱
B.心肌兴奋-收缩耦联障碍
C.钙离子复位延缓
D.心房舒张势能增高
E.心室顺应性降低
[解析]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引起心力衰竭的各种病因都是通过削弱心肌的舒缩功能引起心力衰竭发病,这是心力衰竭最基本的发病机制。1.心肌收缩性减弱(1)收缩相关蛋白质破坏(2)心肌能量代谢紊乱(3)心肌兴奋-收缩耦联障碍2.心室舒张功能异常(1)钙离子复位延缓(2)肌球-肌动蛋白复合体解离障碍(3)心室舒张势能减少(4)心室顺应性降低3.心脏各部舒缩活动的不协调性
6、创伤性休克Ⅰ期,下列哪项临床表现是错误的
A.烦躁不安
B.血压明显下降
C.脸色苍白
D.尿量减少
E.脉搏细速
[解析]休克Ⅰ期,由于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强烈兴奋,皮肤、内脏血管收缩明显,上述微循环的变化对整体有一定的代偿作用,可减轻血压的下降(但严重大出血可引起血压明显下降),心、脑血流量能维持正常。
7、患者术后禁食3天,仅从静脉输入大量的5%葡萄糖液维持机体需要,此患者最
A.高血钾
B.低血钾
C.高血钠
D.低血钠
E.低血钙
[解析]术后禁食患者,没有钾摄入而肾仍排钾,加上输入大量葡萄糖,在合成糖原时,细胞外钾进入细胞内,故患者易发生低血钾。
8、关于慢性肾衰竭的功能代谢变化,不正确的是
A.尿中可出现红细胞
B.尿中可出现蛋白质
C.晚期尿量减少
D.尿中可出现白细胞
E.早期尿量减少
[答案]E
[解析]慢性肾衰竭时的功能代谢变化早期,患者常出现多尿、夜尿(夜间排尿增多),等渗尿,尿中出现蛋白质、红细胞、白细胞、管型等;晚期则出现少尿。
9、引起急性肾衰竭的肾前因素主要是
A.汞中毒
B.急性肾小球肾炎
C.休克早期
D.尿路梗阻
E.低血钾
[解析]休克时,由于肾血液灌流不足,肾小球滤过率减少是引起急性肾衰竭常见的肾前因素。
10、下列哪项不是休克Ⅲ期患者的临床表现
A.动脉血压进行性降低
B.皮肤发绀并出现花斑
C.非常烦躁
D.神志淡漠,甚至昏迷
E.少尿或无尿
[解析]休克Ⅲ期,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等痉挛减轻,真毛细血管网大量开放,微循环淤血。由于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心排血量进行性下降,病人表现为血压进行性下降,少尿甚至无尿,皮肤黏膜发绀或出现花斑,冠状动脉和脑血管灌流不足,出现心、脑功能障碍,患者表情淡漠,甚至昏迷。
1、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因子是
A.K+
B.Na+
C.Cl-
D.Ca2+
E.Mg2+
[解析]兴奋收缩耦联因子是Ca2+
2、细胞膜结构的液态镶嵌模型以
A.核糖双分子层为基架
B.单糖双分子层为基架
C.蛋白质双分子层为基架
D.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
E.胆固醇双分子层为基架
[解析]根据膜结构的液态镶嵌模型,认为膜是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间镶嵌着许多具有不同结构和功能的蛋白质。大部分物质的跨膜转运都与镶嵌在膜上的这些特殊蛋白质有关。
3、骨骼肌细胞的收缩与何种离子传递有关
4、通过单纯扩散机制通过细胞膜的是
A.氧气
B.蛋白质
C.氨基酸
D.葡萄糖
E.氯离子
[解析]单纯扩散:是一种简单的物理扩散,即脂溶性高和分子量小的物质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跨膜运动。扩散的方向和速度取决于物质在膜两侧的浓度差和膜对该物质的通透性。脂溶性高、分子量小的物质容易通过细胞膜脂质双层,如O2、CO2、N2、乙醇、尿素和水分子等。扩散的最终结果是该物质在膜两侧的浓度差消失。
5、细胞膜通过本身的耗能,在蛋白质的帮助下,使物质由膜的低浓度侧向高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称
B.通道中介的易化扩散
C.载体中介的易化扩散
D.主动转运
E.出胞和入胞作用
[解析]主动转运:是由离子泵和转运体膜蛋白介导的消耗能量、逆浓度梯度和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分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
6、葡萄糖在小肠黏膜重吸收的Na+-葡萄糖转运过程属于
B.原发性主动转运
C.继发性主动转运
D.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
E.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
[解析]继发性主动转运:许多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跨膜转运时,所需能量不直接来自ATP分解,而是来自由Na+泵利用分解ATP释放的能量,在膜两侧建立的Na+浓度势能差,这种间接利用ATP能量的主动转运过程称为继发性主动转运。其机制是一种称为转运体的膜蛋白,利用膜两侧Na+浓度梯度完成的跨膜转运。如被转运的物质与Na+都向同一方向运动,称为同向转运,如葡萄糖在小肠黏膜重吸收的Na+-葡萄糖同向转运。如被转运的物质与Na+彼此向相反方向运动,则称为反向转运,如细胞普遍存在的Na+-H+交换和Na+-Ca2+交换。
年初级药师考试《生理学》章节考点习题:血液
1、关于白细胞分类计数,叙述正确的是
A.淋巴细胞占50%~70%
B.中性粒细胞占20%~40%
C.嗜碱性粒细胞占3%~8%
D.嗜酸性粒细胞占0.5%~5%
E.单核细胞细胞0%~1%
[解析]白细胞可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正常成年人血液中白细胞数是(4.0~10.0)×/L,其中中性粒细胞占50%~70%,淋巴细胞占20%~40%,单核细胞占3%~8%,嗜酸性粒细胞占0.5%~5%,嗜碱性粒细胞占0%~1%。
2、启动内源性凝血途径的物质是
A.Ⅲ因子
B.Ⅶ因子
C.Ⅷ因子
D.Ⅺ因子
E.Ⅻ因子
[解析]通常依凝血过程是否有血液以外的凝血因子参与,将凝血过程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两种。内源性激活途径:指完全依靠血浆内的凝血因子,从激活因子Ⅻ开始,再激活因子Ⅹ的过程。外源性激活途径:指在组织损伤,血管破裂的情况下,由血管外组织释放因子Ⅲ,与血浆中的因子Ⅶ、Ca2+形成复合物,该复合物激活因子Ⅹ成Ⅹa。
3、中性粒细胞的主要功能是
A.产生抗体
B.产生细胞因子
C.参与过敏反应
D.吞噬外来微生物
E.产生慢反应物质
[解析]中性粒细胞具有变形运动和吞噬能力,可吞噬和清除入侵体内的病原微生物和其他异物,并将其消化分解。当体内有急性炎症时,白细胞总数增多和中性粒细胞的百分数增高。
4、在0.4%NaCl溶液中红细胞的形态变化是
A.红细胞叠连
B.红细胞皱缩
C.红细胞沉降速率加快
D.出现溶血
E.无明显变化
[解析]红细胞膜对低渗溶液具有一定的抵抗力,但随着溶液渗透压的逐渐下降,进入红细胞内的水分子也逐渐增多,红细胞开始膨胀直至破裂发生溶血。正常人的红细胞一般在0.42%NaCl溶液中开始出现溶血,在0.35%NaCl溶液中完全溶血。
5、人体主要的造血原料是
A.维生素B12
B.叶酸
C.蛋白质和铁
D.维生素B12和铁
E.叶酸和铁
[解析]蛋白质和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而叶酸和维生素B12是红细胞成熟所必需的物质。
6、与红细胞沉降率密切相关的因素是
A.渗透脆性
B.叠连现象
C.氧合作用
D.黏滞性
E.温度
[解析]红细胞悬浮稳定性之所以不同,关键在于红细胞是否容易发生叠连现象。所谓红细胞叠连,是指许多红细胞彼此以凹面相贴,重叠在一起。这样叠起来的红细胞,与血浆接触的总面积减少,而单位面积的重量增加,于是沉降加快。
7、白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正常成年人血液中总数为(3.5~5.0)×/L
B.总数中,中性粒细胞占50%~70%
C.总数中,淋巴细胞占20%~40%
D.总数中,单核细胞占3%~8%
E.总数中,嗜酸性粒细胞占0.5%~5%
[解析]正常成年人血液中白细胞数是4.0×~10.0×/L,其中中性粒细胞占50%~70%,淋巴细胞占20%~40%,单核细胞占3%~8%,嗜酸性粒细胞0.5%~5%,嗜碱性粒细胞0%~1%。
8、不属于红细胞特性的是
A.通透性
B.可塑性
C.趋化性
D.渗透脆性
E.悬浮稳定性
[解析]红细胞具有可塑变形性、悬浮稳定性和渗透脆性。红细胞膜的通透性,正常红细胞膜对物质的通透性具有选择性。
9、与肝素抗凝相关的维生素是
A.维生素A
B.维生素E
C.维生素K
D.维生素D
E.维生素C
[解析]肝素主要通过增强抗凝血酶Ⅲ的活性间接发挥抗凝作用,还可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TFPI而抑制凝血过程。TFPI是一种糖蛋白,主要由血管内皮细胞产生,是外源性凝血途径的特异性抑制剂。蛋白酶C由肝脏产生,其合成需要维生素K的参与,合成后以酶原形式存在于血浆中。活化后的蛋白酶C可水解灭活凝血因子Ⅴa和Ⅷa,抑制因子Ⅹa和凝血酶的激活,并促进纤维蛋白的溶解。
10、红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我国正常成年男性数量(4.5~5.5)×/L
B.我国正常成年女性数量(3.5~5.0)×/L
C.叶酸是红细胞生成的主要调节物质
D.含多种缓冲对,具有较强的缓冲能力
E.主要功能是运输O2和CO2
[解析]叶酸和维生素B12是红细胞成熟所必需的物质,EPO是机体红细胞生成的主要调节物质。
年初级药师考试《生理学》章节考点习题:消化
1、与维生素B12吸收有关的物质是
A.钠
B.钙
C.磷
D.内因子
E.胃蛋白酶
[解析]胃内壁细胞不仅分泌盐酸,还能产生“内因子”,它是与维生素B12吸收有关的物质。内因子与食入的VB12结合,形成一种复合物,可保护VB12不被小肠内水解酸破坏。
2、维生素B12的吸收的部位是
A.空肠
B.直肠
C.结肠
D.回肠
E.胃
[解析]内因子能与食物中维生素B12结合,形成一种复合物,易于被回肠主动吸收
3、胃特有的运动形式是
A.蠕动冲
B.集团蠕动
C.蠕动
D.容受性舒张
E.紧张性收缩
[解析]胃的容受性舒张:当咀嚼和吞咽时,食物对咽、食管等处感受器的刺激,可通过迷走神经反射性引起胃底和胃体肌肉的舒张,称为胃的容受性舒张。它适应于大量食物的涌入,而胃内压力并不明显升高,从而使胃更好地完成容受和贮存食物的功能。在这个反射中,迷走神经的传出通是性肽能纤维。
4、胃的容受性舒张可
A.扩大胃容积
B.研磨搅拌食物
C.保持胃的形态
D.减慢胃的排空
E.促进胃内容物的吸收
[解析]胃的容受性舒张系指吞咽食物时,食团刺激咽和食管等处感受器,通过迷走一迷走反射引起胃底和胃体平滑肌紧张性降低和舒张,以容纳和暂时储存咽入的食物;
5、下列关于胆汁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胆盐可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B.胆汁作用的主要成分是胆盐
C.不含消化酶
D.胆盐可促进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E.胆盐可水解脂肪为脂肪酸和甘油三酯
[解析]胆汁的成分和作用胆汁中除97%的水外,还含胆盐、胆固醇、磷脂和胆色素等有机物及Na+、Cl-、K+、HCO3-等无机物,不含消化酶。①弱碱性的胆汁能中和部分进入十二指肠内的胃酸;②胆盐在脂肪的消化和吸收中起重要作用:一是乳化脂肪,增加脂肪与脂肪酶作用的面积,加速脂肪分解;二是胆盐形成的混合微胶粒,使不溶于水的脂肪分解产生脂肪酸、甘油一酯和脂溶性维生素等处于溶解状态,有利于肠黏膜的吸收;三是通过胆盐的肝肠循环,刺激胆汁分泌,发挥利胆作用。
6、胰液成分中不包含哪种酶
A.胰蛋白酶
B.肠激酶
C.糜蛋白酶
D.胰脂肪酶
E.胰淀粉酶
[解析]胰液成分包括水、无机物(Na+、K+、HCO3-、Cl-)和多种分解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酶。蛋白水解酶主要有胰蛋白酶、糜蛋白酶、弹性蛋白酶和羧基肽酶;胰脂肪酶主要是胰脂酶、辅酯酶和胆固醇酯水解酶等;还有胰淀粉酶。
7、下列关于小肠内消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吸收的主要部位在小肠
B.胰液含有消化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酶
C.胰蛋白酶原水解蛋白质为氨基酸
D.分节运动是小肠特有的一种运动形式
E.胰液中的水和碳酸氢盐对小肠黏膜具有保护作用
[解析]胰液含有消化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酶,是消化液中最重要的,其中胰蛋白酶原经肠致活酶激活为胰蛋白酶,具有水解蛋白质的活性。食物在小肠内已被分解为小分子物质,故吸收的主要部位在小肠。小肠特有的运动形式是分节运动,利于消化和吸收。
8、以下哪种运动是小肠特有的运动形式
A.分节运动
B.紧张性收缩
C.集团冲动
D.集团蠕动
E.蠕动
[解析]分节运动是小肠特有的运动形式:以环形肌为主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运动。
9、胃液中内因子的作用是
A.抑制胃蛋白酶的激活
B.促进胃泌素的释放
C.促进维生素B12的吸收
D.参与胃黏膜屏障
E.激活胃蛋白酶原
[解析]内因子是由壁细胞分泌的糖蛋白,能与食物中的维生素B12结合,形成一复合物而使后者易于被回肠主动吸收。
年初级药师考试《生理学》章节考点习题:体温及其调节
1、人腋窝温度的正常值为
A.35.0~36.0℃
B.36.0~37.4℃
C.36.7~37.7℃
D.36.9~37.9℃
E.37.9~38.9℃
[解析]临床上常用腋窝、口腔和直肠的温度代表体温。人腋窝温度的正常值为36.0~37.4℃;口腔温度的正常值为36.7~37.7℃;直肠温度的正常值为36.9~37.9℃。
2、正常人的直肠温度、口腔温度和腋窝温度的关系是
A.口腔温度腋窝温度直肠温度
B.直肠温度腋窝温度口腔温度
C.直肠温度口腔温度腋窝温度
D.腋窝温度口腔温度直肠温度
E.口腔温度直肠温度腋窝温度
[解析]直肠温度接近深部温度,正常值为36.9~37.9℃,口腔温度的正常值为36.7~37.7℃,腋窝温度的正常值为36.0~37.4℃
3、安静时,机体产热的主要器官是
A.脑
B.腺体
C.肌肉
D.皮肤
E.肝脏
[解析]肝脏是人体内代谢最旺盛的器官,产热量最大。安静时,肝脏血液的温度比主动脉内血液的温度高0.4~0.8℃
4、口腔正常温度平均值是
5、体温的生理变动,错误的是
A.昼夜变动不超过1℃
B.女子排卵后体温升高
C.老年人体温低于年轻人
D.儿童体温低于成年人
E.剧烈运动时体温升高
[解析]体温的正常生理变动①昼夜变动:一般清晨2至6时体温最低,午后1至6时最高,每天波动不超过1℃;②性别差异:成年女子的体温高于男性0.3℃,而且随月经周期而发生变化,排卵前日最低;③年龄:儿童体温较高,新生儿和老年人体温较低;④肌肉活动、精神紧张和进食等情况也影响体温。
6、当环境温度升高到接近或高于皮肤温度时,机体有效的散热的方式是
A.对流散热
B.辐射散热
C.蒸发散热
D.传导散热
E.辐射和对流散热
[解析]蒸发散热:指机体通过体表水分的蒸发而散失体热。在人的体温条件下,蒸发1克水可使机体散发2.43千焦的热量。当环境温度升高到接近或高于皮肤温度时,蒸发成为唯一有效的散热形式。
7、运动时,机体主要的产热部位是
B.皮肤
D.肺
E.腺体
[解析]安静时,肝脏是体内代谢最旺盛的器官,产热量最大,是主要的产热器官;运动时骨骼肌紧张性增强,产热量增加40倍,成为主要产热器官。
8、在体温调节过程中,可起调定点作用的是
A.丘脑温度敏感神经元
B.延髓温度敏感神经元
C.视前区-下丘脑前部的温度敏感神经元
D.脊髓温度敏感神经元
E.网状结构温度敏感神经元
[解析]在视前区-下丘脑前部存在着类似恒温器的调定点,此调定点的高低决定着体温水平。
9、下列关于体温的叙述,错误的是
年初级药师考试《生理学》章节考点习题:循环
1、动脉血压升高时可导致
A.颈动脉窦、主动脉弓感受器抑制
B.心交感神经紧张性加强
C.窦神经传入冲动增多
D.心率加快
E.心迷走神经紧张性活动减弱
[解析]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其反射过程是:当动脉血压升高时,动脉管壁受牵张的程度增加,刺激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兴奋,神经冲动经窦神经和主动脉神经传至延髓心血管中枢,使心迷走神经紧张性活动加强,心交感和交感缩血管神经紧张性活动减弱,导致心肌收缩力减弱,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外周阻力下降,故动脉血压回降至正常水平。反之,当动脉血压降低时,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减少,使迷走神经紧张减弱,交感紧张加强,于是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血压回升。该压力感受性反射是一种负反馈调节,感受血压变化的范围为60~mmHg,对mmHg动脉血压的快速变化最敏感,且具有双向调节能力;压力感受性反射在心输出量、外周血管阻力、血量等发生突然改变时,对动脉血压进行快速调节,从而维持人体正常动脉血压的相对稳定。
2、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
A.升压效应相似
B.强心作用相似
C.小剂量的肾上腺素使骨骼肌血管舒张
D.小剂量的去甲肾上腺素使骨骼肌血管舒张
E.大剂量肾上腺素可使骨骼肌血管舒张
3、能使心肌收缩力增强的因素是
A.迷走神经兴奋
B.交感神经兴奋
C.血中乙酰胆碱水平升高
D.酸中毒
E.前负荷过大
[解析]心交感神经兴奋时,节后纤维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与心肌细胞膜β1受体结合,加强自律细胞4期的Ⅰf,使4期自动除极速度加快,自律性增高,心率加快;使房室交界处细胞,Ca2+内流增多,动作电位上升速度和幅度均增加而使传导速度加速;提高肌膜和肌质网Ca2+通道开放,导致细胞内Ca2+浓度增高,心肌收缩力加强,心排出量增加。
4、等容收缩期心脏各瓣膜的状态是
A.二尖瓣关闭,主动脉瓣开放
B.三尖瓣关闭,肺动脉瓣开放
C.房室瓣关闭,半月瓣开放
D.房室瓣和半月瓣都关闭
E.房室瓣和半月瓣都开放
[解析]等容收缩期:心室开始收缩后,室内压迅速升高,超过房内压时,心室内血液推动房室瓣使其关闭,防止血液不会到流入心房。但室内压尚低于动脉压,动脉瓣仍处于关闭状态,心室暂时成为一个封闭的腔。从房室瓣关闭到主动脉瓣开启的这段时间,心室容积不会发生改变,称为等容收缩期;
5、心动周期中,左心室内压力最高的是
6、在等容收缩期
A.房内压室内压主动脉压
B.房内压室内压主动脉压
C.房内压室内压主动脉压
D.房内压=室内压主动脉压
E.房内压室内压主动脉压
[解析]
7、当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的传入冲动减少时,可引起
A.心迷走神经传出冲动增加
B.心交感神经传出冲动增加
C.交感缩血管神经传出冲动减少
D.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减少
E.血管舒张,外周阻力减少,动脉血压降低
[解析]当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的兴奋作用减弱,传入冲动减少,通过延髓心血管的中枢机制,使心迷走神经传出冲动减少,心交感和交感缩血管神经传出冲动增加,其效应为心率加快,心排血量增加,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大,故动脉血压升高。
8、房室瓣开放见于
A.等容收缩期末
B.心室收缩期初
C.等容舒张期初
D.等容收缩期初
E.等容舒张期末
[解析]从动脉瓣关闭直至房室瓣开启的这一段时间内,心室舒张,室内压急剧下降,但容积不变,称为等容舒张期。等容舒张期末房室瓣开放。
9、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是
A.5-羟色胺
B.乙酰胆碱
C.肾上腺素
D.去甲肾上腺素
E.多巴胺
[解析]大多数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少数交感节后纤维(引起汗腺分泌和骨骼肌血管舒张的舒血管纤维)所支配的效应器细胞膜上的胆碱能受体都是乙酰胆碱受体,当乙酰胆碱与这些受体结合时可产生一系列自主神经节后胆碱能纤维兴奋的效应。
年初级药师考试《生理学》章节考点习题:呼吸
1、肺通气是指
A.肺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B.外界环境与气道之间的气体交换
C.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
D.外界氧气进入肺的过程
E.肺内二氧化碳出肺的过程
[解析]肺通气是指肺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
2、下列关于平静呼吸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肺通气的原动力是呼吸运动
B.吸气和呼气过程均是主动过程
C.呼气时,肺内压大于大气压
D.吸气时,肺内压小于大气压
E.吸气末和呼气末肺内压等于大气压
[解析]肺通气原动力是呼吸运动。平静呼吸时,吸气肌收缩,胸廓扩大,肺随之扩大,肺内压低于大气压,外界空气进入肺泡即吸气,所以吸气过程是主动的。吸气肌舒张,胸廓缩小,肺随之缩小,肺内压大于大气压,气体排出肺即呼气,所以呼气过程是被动的。
3、尽力吸气后再作最大呼气,所能呼出的气体量称为
A.潮气量
B.最大通气量
C.肺活量
D.补呼气量
E.用力呼气量
[解析]肺活量:尽力吸气后,从肺内所呼出的最大气体量。正常成年男性平均约ml,女性约ml。肺活量反映了肺一次通气的最大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肺通气功能的指标。
4、肺泡通气量的概念是
A.无效腔的气体量
B.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乘以呼吸频率
C.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
D.尽力吸气后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乘以呼吸频率
E.每分钟进入肺泡能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气体量乘以呼吸频率
[解析]肺泡通气量指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等于潮气量和无效腔气量之差乘以呼吸频率)。
5、实现肺通气的组织器官是下列哪项
A.胸廓
B.肺泡
C.呼吸道、胸廓
D.呼吸道、肺泡
E.胸廓、呼吸道、肺泡
[解析]实现肺通气的器官包括呼吸道、肺泡和胸廓等。
6、肺通气量是
A.潮气量与呼吸频率的乘积
B.潮气量和无效腔气量之差与呼吸频率的乘积
C.在一定时间内所能呼出的气体量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
D.肺一次通气的最大能力
E.尽力尽快呼气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
[解析]肺通气量是指每分钟进肺或出肺的气体总量,它等于潮气量与呼吸频率的乘积。
7、潮气量和呼吸频率之积等于
A.肺活量
B.肺通气量
C.肺泡通气量
D.无效腔气量
E.用力肺活量
8、尽力吸气后,从肺内所呼出的最大气体量称为
B.潮气量
C.补呼气量
D.最大通气量
9、下列关于平静呼吸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呼气时,肺内压大于大气压
B.吸气时,肺内压小于大气压
C.肺通气的原动力是呼吸运动
D.吸气和呼气过程均是被动过程
年初级药师考试《生理学》章节考点习题:尿的生成和排出
1、关于水利尿时,说法正确的是
A.尿量增加,尿渗透压降低
B.尿量正常,尿渗透压升高
C.尿量增加,尿渗透压升高
D.尿量正常,尿渗透压降低
E.尿量增加,尿渗透压正常
[解析]水利尿:大量饮清水后,体液被稀释,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神经元合成释放血管升压素(抗利尿激素,ADH)减少或停止,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多,尿液稀释,称水利尿。
2、肾小球滤过作用,错误的是
A.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是促进滤过的力量
B.血浆胶体渗透压是阻止滤过的力量
C.肾小囊内压升高时滤过减少
D.血压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时肾小球滤过率维持恒定
E.正常情况下肾小球毛细血管的全段都有滤过功能
[解析]不是肾小球毛细血管全段都有滤过作用,只有从入球小动脉到滤过平衡这一段才有滤过作用。
3、正常成人肾小球滤过率平均值为
4、肾糖阈的正常值约为
A.80~mg/ml(原尿)
B.80~mg/ml
C.~mg/ml(血液)
D.~mg/ml(原尿)
E.~mg/ml(血液)
[解析]血液中葡萄糖浓度超过~mg/ml(10~12mmol/L)后,有一部分肾小管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已达极限,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此时的血糖浓度称为肾糖阈。
5、影响ADH分泌的最有效的刺激因素是
A.寒冷
B.应激
C.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
D.循环血量减少
E.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
[解析]血管升压素(抗利尿激素,ADH)由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神经元合成释放,主要通过提高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增加对水的重吸收而发挥抗利尿作用。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和循环血量减少可刺激其分泌和释放。反之,则抑制其分泌和释放。
6、肾小球滤过率是
A.两侧肾脏每分钟生成的原尿量
B.一侧肾脏每分钟生成的原尿量
C.两侧肾脏每分钟生成的尿量
D.一侧肾脏每分钟生成的尿量
E.两侧肾脏每分钟的血浆流量
[解析]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称为肾小球滤过率。正常成人的肾小球滤过率平均值为ml/min,每天两肾的。肾小球滤过液的总量达L。
7、某患者,因外伤急性失血,血压降至60/40mmHg,尿量明显减少,其尿量减少的原因主要是
A.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下降
B.肾小球滤过面积增加
C.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
D.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
E.近球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加
[解析]当动脉血压在(80~mmHg)范围内变动,肾血流量通过自身调节作用,保持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相对稳定,肾小球滤过率基本不变。但血压降至60/40mmHg,超过自身调节作用范围,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将下降,滤过率减少,出现少尿或无尿。所以答案选A。
8、滤过分数是指
9、肾小球滤过的动力是
A.囊内压
B.有效滤过压
C.血浆胶体渗透压
D.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E.囊内液体胶体渗透压
[解析]肾小球滤过的动力是有效滤过压。
10、下列生理过程中属于正反馈调节的是
A.降压反射
B.排尿反射
C.体温调节
D.血糖浓度的调节
E.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
[解析]排尿反射进行时,冲动经盆神经引起逼尿肌收缩、内括约肌松弛,尿液进入后尿道。进入尿道的尿液刺激尿道感受器,经阴部神经再次传到脊髓排尿中枢,进一步加强其活动,所以排尿反射属于正反馈。所以答案选B。
年初级药师考试《生理学》章节考点习题:神经
1、中枢神经化学突触传递信息媒介
A.神经激素
B.Ca2+和Na+
C.神经递质
D.神经调质
E.神经营养因子
[解析]经典突触为化学性突触,其信息传递媒介为神经递质。
2[.题干]A.极化B.反极化C.超极化D.去极化E.复极化
[问题1][单选题]细胞兴奋时膜内电位从-90mV上升到0mV称为
[解析]上升支指膜内电位从静息电位的-90mV到+30mV,其中从-90mV上升到0mV,称为去极化;从0mV到+30mV,即膜电位变成了内正外负,称为反极化。动作电位在零以上的电位值称为超射。下降支指膜内电位从+30mV逐渐下降至静息电位水平,称为复极化。锋电位后出现膜电位的低幅、缓慢的波动,称为后电位。
[问题2][单选题]静息时膜内电位为负,膜外电位为正的状态称为
[解析]极化:静息时膜内电位为负,膜外电位为正的状态。
3、兴奋在经典突触处的传递一般是通过
A.化学递质传递
B.局部电流传递
C.轴浆的传递
D.跳跃式传递
E.电信息传递
4[.题干]A.突触前膜去极化B.突触前膜外的Ca2+内流C.递质释放D.产生突触后电位E.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问题1][单选题]突触前神经末梢递质释放量取决于
[解析]突触前神经末梢递质释放量取决于突触前膜外的Ca2+内流
[问题2][单选题]突触后膜超极化
[解析]突触后膜的超极化电位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5、突触前神经元轴突末梢释放神经递质是哪种离子内流诱发的
A.Ca2+
D.K+
E.H+
6、神经冲动是指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
A.静息电位
B.局部电位
C.动作电位
D.突触后电位
E.阈电位
[解析]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兴奋(或动作电位)称为神经冲动